|
- 胡荣荣|表征新中国:澳门同胞搭建国庆牌楼的主题呈现与历史意义(1949—1965年)
3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荣荣
- 每逢重要事件搭建牌楼庆贺是澳门社会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搭建国庆牌楼成为澳门同胞表达爱国之情的重要载体,更是澳门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重要的节日文化呈现。澳门同胞搭建的天安门牌楼仿照北京天安门的空间样式设计,用象征符号表征新中国。其他主题牌楼会按照当年的宣传内容而制作,展示政治、外交、祖国统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农业建设,文化艺术、体育,各族人民大团结等新中国的最新政策和发展成就,具有鲜明的地方及时代色彩。这些国庆牌楼主题鲜明、生动直观、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通过表征新中国,推动澳门同胞认识祖国
- 摘要[ Word 8101679.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金大陆: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以当代上海环境史研究为例证
2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大陆
- 历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与选题的关系取决于研究者的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所铸就的学术关怀。而研究者面对选题能否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出于心志而搜求、爬梳、把握充足的“史料群”及熟知相关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不是悬置的,其需要围绕议题,通过文本叙述,落实于“问题构架”中;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对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当然,“问题意识”的内在逻辑存在不同的层级和趋向,所以,不仅要近距离地捕捉具体的问题构成,而且要
- 摘要[ Word 4296205.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袁萍:新中国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与初期实践
2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袁萍
- 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工业化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化构想既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也不同于苏联对新中国工业化的期待,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彰显出新中国工业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 摘要[ Word 9026028.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张方慧:新中国举办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历史考察
3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方慧
-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保卫和平运动,大力发展人民外交,以期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1952年,新中国发起并举办了由多个国家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结束朝鲜等地战争、促进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障妇女权利与儿童福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了《告世界人民书》《致联合国书》《关于日本问题的决议》《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等多项重要文件,进一步指明了亚太地区和平运动的任务与方向。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召开增进
- 摘要[ Word 7622489.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李德英 乔亦婷 | “下楼出院”到现场“三结合”:三线建设中的“设计革命”
2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德英 乔亦婷
- 三线建设之前,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照搬苏联设计模式的诸多弊端,开始探索自主设计道路,倡导“设计革命”,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设计工作又不同程度地回到苏联设计模式的轨道上。三线建设初期,设计工作很难满足新的设计需求,因此“设计革命”再次兴起并推广,形成了“下楼出院”到现场“三结合”的基本工作方法。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设计人员与广大干部群众和科研人员等共同设计工厂、产品,并涌现出许多既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又能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成就颇为显著。“设计革命”为三线建设乃至我国工业发展
- 摘要[ Word 8334852.0 KB ] 2024 Vol.31 No.5 页码:
|
|
- 王倩:1950—1952年国庆宣传活动的历史考察
31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倩
-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国庆宣传作为国庆纪念的主要环节与内容,能够推动人民群众了解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庆纪念起步实施的1950—1952年,党和政府通过报刊文章、节庆仪式、文娱活动及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国庆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国家发展的成就与现状,明确国庆纪念的重大意义,增进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热爱。这一过程也使人民群众普遍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爱国热情,广泛地凝聚起建设合力,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最终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
- 摘要[ Word 8249873.0 KB ] 2024 Vol.31 No.5 页码:
|
|
- 苏熹 |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新中国核电技术发展历程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熹
- 20世纪7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于核电建设做出部署。以国家核电发展动力转换为划分标准,至今中国核电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1970—1994年,以核工业保军转民为动力,中国采用自力更生和国外引进两种模式,建设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核电建设由此起步;1994—2010年,以能源结构转变为动力,中国采取“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不断推进核电自主化进程,形成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主化能力,为第三代核电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至今,以推进绿色发展为动力,中国积极推进第三代核电自主化,进而在第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建设中取得突破,
- 摘要[ Word 8249979.0 KB ] 2024 Vol.31 No.5 页码:
|
|
- 周云 孟鑫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国防教育探微——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广东为中心
1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云 孟鑫珂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全民国防教育有了一定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防形势,国防教育旋即展开。广东的国防教育,总体上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展开,同时也体现出一些地方特点。广东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领导下开展国防教育,内容由警惕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反扑,到逐渐突出“防袭防钻”。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开展加速了国防教育的进程。广东将“防袭防钻”教育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国防教育的地方样态。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主题下,广东通过《南方日
- 摘要[ Word 9949229.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
- 王倩:1950—1953年北京实施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15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倩
- 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委就对如何调节劳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为调节劳资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为此,北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五反”运动前,已普遍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缓和了紧张的劳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五反”运动期间,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短暂中断;“五反”运动后,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重建,缓解了“五反”运动中再度紧张的劳资关系,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商
- 摘要[ Word 6312251.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武力:关于新中国经济史三个问题的思考
7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
- 摘要[ Word 19191690.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赵学军: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19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学军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
- 摘要[ Word 25513627.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龙登高:国企发展史研究三题
15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龙登高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
- 摘要[ Word 11528841.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张忠民:“公私合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7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忠民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
- 摘要[ Word 15070334.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姚力: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与实践经验
8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力
- 改革开放初期,紧随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医药卫生现代化明确了走自己的路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以维护人民健康、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前进动力,立足国情、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发挥中医药智慧、锐意改革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最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也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现代化之路。
- 摘要[ Word 9128184.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陈礼军: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年)
77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礼军
- 1949年后,特别是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蔬菜供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和政府先是做出了城市郊区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决策,采取了重视蔬菜储藏和建立有计划的蔬菜购销体制的措施, 接着对城市蔬菜的统购包销制进行了调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郊区的蔬菜生产和储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过实践、比较后,在集体经济基础上对城市蔬菜产销体制进行了改革。至此,新中国的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不断调整的蔬菜产销体制在实践层面促进了党和政府对社
- 摘要[ Word 7747656.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谢迪斌 孙潇潇: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启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
6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谢迪斌 孙潇潇
- 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次重大外交活动: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生成了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基础:价值指向——和平与合作;重点场域——发展中国家;运用策略——求同存异。之所以能生成新中国外交话语,原因在于坚守和遵循了新中国外交话语建构的深层逻辑: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理念、新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的话语建构为新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框
- 摘要[ Word 8345150.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李聪慧:中缅边界谈判与美国的干预及失败(1950—1961年)——基于中、缅、美、英四方档案的历史考察
19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聪慧
-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针对中国对中缅边界采取“暂维现状”的方针,主动给予缅甸军事援助并暗中支持缅北国民党军,旨在加强美缅关系的同时遏制中国。然而, 随着1953年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的发酵和1954年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美国决定暂停援助缅北国民党军和干预中缅边界问题。1956年《民族报》事件发生后,美国再次利用中缅边界未定状况大肆渲染“中国扩张论”。为驳斥美国的诋毁与宣传,中缅双方迅速开展边界谈判并达成系列共识。此后,中缅双方共同进行勘界工作,并成功击垮了缅北国民党军残部。事实上,美国对中缅边界问题干预的失败,
- 摘要[ Word 8802413.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
- 陈金龙:近30年来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5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金龙
-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 [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
- 摘要[ Word 9204313.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