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姬文波:武警部队的逐步恢复与重新组建(1973—1983年)
    21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姬文波
  • 1966年7月,全国公安部队重新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仍然继续担负原公安部队的内卫和边防任务。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开始采取措施,逐步恢复武装警察队伍。1973年10月,边防检查站移交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改为人民武装警察。1975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原隶属各军分区、武装部领导的县、市中队移交公安机关管辖,改称人民武装警察中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警部队的重新组建工作全面加速。1980年1月,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正式成立。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内卫执勤部队移交公安部门。这是武警体制全面
  • 摘要[ Word 8457927.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周云 孟鑫珂: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国防教育探微——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广东为中心
    1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云 孟鑫珂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全民国防教育有了一定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防形势,国防教育旋即展开。广东的国防教育,总体上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展开,同时也体现出一些地方特点。广东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领导下开展国防教育,内容由警惕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反扑,到逐渐突出“防袭防钻”。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开展加速了国防教育的进程。广东将“防袭防钻”教育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国防教育的地方样态。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主题下,广东通过《南方日
  • 摘要[ Word 9949229.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当代中国史研究》召开编委会换届暨八届一次编委会会议
    13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编辑部
  •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代中国史研究》也迎来了创刊30周年。30年来,刊物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学术前沿,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国史研究的进展。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结广大学界同仁,推动国史“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办刊质量,2月29日,《当代中国史研究》编委会换届暨八届一次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
  • 摘要[ Word 1405460.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肖贵清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3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贵清 贺政凯
  •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
  • 摘要[ Word 824246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蒋永穆 乔张媛 | 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2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蒋永穆 乔张媛
  •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实际,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见,做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新质生产力提出伊始就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新意的理论成果。当前,新质生产力研究主要围绕“为什么要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新质生产力如何生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处于何种状况”和“怎么发展新质生产力”五大热点问题展开,推动研究工作由起步期转向发展期。展望未来,在靶向补齐当前研究短板的基础上,学界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属性、
  • 摘要[ Word 10525316.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刘晓泉 谢文嘉:新时代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述略
    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晓泉 谢文嘉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央地财政关系。按照不同时期中心任务,改革历程可分为:2012—2016年由收入划分向权责划分过渡,即强化预算、平移财力阶段;2016—2020年全方位各领域央地权责划分,即明确事权、优化支出阶段;2020—2024年由央地调整深入到省内调整,即省级统筹、完善框架阶段;2024年至今进一步深化改革, 即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适当加强中央事权阶段。新时代央地财政关系的完善,直接推动央地财政收支趋于合理,调动了央地双方积极性;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间接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积累了改革实践经验,丰富了
  • 摘要[ Word 97271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王淼 王萌: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研究评析
    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淼 王萌
  •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等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及其道路选择,并就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核心议题、价值评价等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在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增进海外了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和决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担
  • 摘要[ Word 89667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当代中国史研究》召开八届二次编委会会议
    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编辑部
  •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广大学界同仁,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系统总结刊物2024年的成绩与不足,科学谋划2025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刊物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27日,《当代中国史研究》八届二次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位编委以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代表参加了会议。
  • 摘要[ Word 2112510.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王淋力 梁严冰:第二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在西安召开
    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淋力 梁严冰
  • 为深入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推动新中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所)、西安理工大学主办,《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代所团委、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西安举行。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存库、当代所副所长宋月红、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管理部部长张金高分别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
  • 摘要[ Word 0.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史丹 赵剑波:工业文明视野下三线建设的历史性意义
    4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丹 赵剑波
  •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场以军事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国防战备建设及工业迁移,对于保卫国家安全、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 摘要[ Word 565057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郑有贵 | 三维效应:国史主题视域下三线建设历史地位探析
    3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如何评判三线建设在新中国75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是新中国史编研中必须回答的课题之一。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评判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分歧,主要缘于评判标准的差异,体现在是单纯以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考量,还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进行长时段的综合评价。
  • 摘要[ Word 693379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刘伯英:文化遗产视角的三线建设研究
    3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伯英
  •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至1964年投资的3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中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 摘要[ Word 4718521.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王先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考察
    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明
  •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中国的城乡关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背离化”趋势,乡村危机就是其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负效应”。城乡失衡和“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探索中,通过从“新农村建设”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并在历史性超越中创造了独有的时代价值。
  • 摘要[ Word 55548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杨东:文明史视野下中国乡村现代化研究三题
    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东
  • 中国乡村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重农固本的历史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色,既是近代先贤立足乡村再造文明的努力,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的重要主张。乡土文明是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之间的集中体现。中国乡村现代化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品格,在“两个结合”中赋予中华文明新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本指向,也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文明成色。古老的东方文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重焕荣光,中国乡村现代化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功实现。
  • 摘要[ Word 612834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刘彦文:1955—1957年上海劳动力外调甘肃研究
    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彦文
  • 1955—1957年,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向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实施了输送劳动力的计划,旨在将劳动力资源纳入国家统一调配体系。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统一的劳动工资计划管理制度,劳动力调配工作随之步入规范化阶段。上海劳动力向甘肃调配的实践,不仅揭示出劳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走向“国家化”的复杂性,而且也反映了劳动力本身的主体性,以及党和政府在应对问题时的务实性、灵活性。
  • 摘要[ Word 712905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王瑞芳|黄河安澜:新中国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2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瑞芳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的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这既是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成就的重要体现,更是新中国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体现了卓越的领导能力;高效协调黄河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关系,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善于从治理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能力;积极探索治理黄河的根本办法,体现了党和政府突出的创新能力;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与统一调配水量
  • 摘要[ Word 7020055.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詹宜 胡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者荣誉称号演变的历史考察
    2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詹宜 胡安全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劳动者授予荣誉称号。随着国家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的骨干及工业化建设中的先进代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时代先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诠释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楷模。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与工作,
  • 摘要[ Word 7411193.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高广景:1976—1982年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整顿与“三位一体”的调整
    2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广景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力整顿。这次整顿以纯洁性为旨归,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召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不断充实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改组省级革委会领导班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领导班子工作“三位一体”的任务,并制定了规划。在党政领导班子整顿和调整的过程中,选人用人观念发生了改变,选拔中青年干部的举措初步体系化。这些都为之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 摘要[ Word 9362174.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庄泽林: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庄泽林
  • 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设的,建立于一届全国人大,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缩影。人大代表视察丰富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形式,既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是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和支持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实践。人大代表视察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拓展、形式更为多样,并与专题调研有机结合起来。7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秉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初心,加强人大代表调研视察的成果转化和运用,推进调研
  • 摘要[ Word 10017139.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李翔飞:人大立法统一审议制度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翔飞
  •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设立法案委员会承担立法任务并统管立法审议工作,此后虽然有所波折,但基本上形成了由一个专门委员会主管立法审议、一个立法工作机构与之配合的模式,立法统一审议制度开始萌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案,立法统一审议制度正式建立,并在实际运行中优化了各专门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将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与其他专门委员会分别审议相结合的制度确立下来,经过2015年、2023年两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使立法统一审
  • 摘要[ Word 76374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