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方慧:新中国举办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历史考察
3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方慧
-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保卫和平运动,大力发展人民外交,以期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1952年,新中国发起并举办了由多个国家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结束朝鲜等地战争、促进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障妇女权利与儿童福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了《告世界人民书》《致联合国书》《关于日本问题的决议》《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等多项重要文件,进一步指明了亚太地区和平运动的任务与方向。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召开增进
- 摘要[ Word 7622489.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当代中国史研究》召开编委会换届暨八届一次编委会会议
13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编辑部
-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代中国史研究》也迎来了创刊30周年。30年来,刊物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学术前沿,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国史研究的进展。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结广大学界同仁,推动国史“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办刊质量,2月29日,《当代中国史研究》编委会换届暨八届一次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
- 摘要[ Word 1405460.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肖贵清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3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贵清 贺政凯
-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
- 摘要[ Word 824246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贺耀敏|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创新:一部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评《论中国当代史与当代史编研》
2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贺耀敏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长期参与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领域的科研规划制定与学术研究工作,在学术界理论界特别是国史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2024年初,他所著《论中国当代史与当代史编研》一书由当代中国出版社隆重出版。这是一部汇集作者对国史编研长期理论思考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国史研究具有基石性意义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围绕国史编研和国史学科建设展开,重点围绕什么是国史和国史研究,如何划分国史发展阶段,什么是国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
- 摘要[ Word 3594265.0 KB ] 2024 Vol.31 No.4 页码:
|
|
- 蒋永穆 乔张媛 | 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3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蒋永穆 乔张媛
-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实际,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见,做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新质生产力提出伊始就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新意的理论成果。当前,新质生产力研究主要围绕“为什么要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新质生产力如何生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处于何种状况”和“怎么发展新质生产力”五大热点问题展开,推动研究工作由起步期转向发展期。展望未来,在靶向补齐当前研究短板的基础上,学界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属性、
- 摘要[ Word 10525316.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刘晓泉 谢文嘉:新时代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述略
1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晓泉 谢文嘉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央地财政关系。按照不同时期中心任务,改革历程可分为:2012—2016年由收入划分向权责划分过渡,即强化预算、平移财力阶段;2016—2020年全方位各领域央地权责划分,即明确事权、优化支出阶段;2020—2024年由央地调整深入到省内调整,即省级统筹、完善框架阶段;2024年至今进一步深化改革, 即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适当加强中央事权阶段。新时代央地财政关系的完善,直接推动央地财政收支趋于合理,调动了央地双方积极性;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间接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积累了改革实践经验,丰富了
- 摘要[ Word 97271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王淼 王萌: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研究评析
1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淼 王萌
-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等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及其道路选择,并就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核心议题、价值评价等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在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增进海外了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和决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担
- 摘要[ Word 89667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叶新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考察——以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为例
1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新璐
-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是观察这一历史进程的独特窗口。对会议文本的分析表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从搭建改革主体架构、确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呈现三个阶段阶梯式推进的清晰脉络;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锚定总目标一以贯之,坚持多层次有重点系统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改革中的主线位置;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在于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改革决策、推进和落实机制,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实施过程和改革成效
- 摘要[ Word 9976201.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王道征:新时代以来海外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认知与评价
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道征
-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引起海外广泛关注。海外学者、智库和媒体聚焦中国科技创新的生成逻辑、重大价值和发展前景,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报告、论文和新闻报道。海外研究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有理论、历史和实践支撑,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推进,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源于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实践;既有国家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有对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回应。中国的科技创新在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而言,海外相关研究
- 摘要[ Word 10252947.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当代中国史研究》召开八届二次编委会会议
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编辑部
-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广大学界同仁,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系统总结刊物2024年的成绩与不足,科学谋划2025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刊物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27日,《当代中国史研究》八届二次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位编委以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代表参加了会议。
- 摘要[ Word 2112510.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王淋力 梁严冰:第二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在西安召开
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淋力 梁严冰
- 为深入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推动新中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所)、西安理工大学主办,《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代所团委、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西安举行。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存库、当代所副所长宋月红、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管理部部长张金高分别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
- 摘要[ Word 0.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巩怡学 孙杰: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创与初步发展(1956—1965年)
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巩怡学 孙杰
- 1956—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创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技术情报被列为国家重要科技任务,推动了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创立。党和政府在科技情报政策制定、系统构建、业务建设、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探索,使科技情报事业有序步入正轨。6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国家对科技情报事业进行了调整,加快自力更生的进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第三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总结前期经验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科技情报事业发展。1956—1965年,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缩
- 摘要[ Word 877993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黄山 | 走向开放:中国重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历程
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山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最晚复入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是首个进入的世界主要经济组织。中国重返该组织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意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愿先驱逐台湾当局再展开谈判,中国在同该组织接触两次后搁置了重返进程。第二阶段,中国实行大规模引进计划,破除“外无外债”的观念;虽然对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若干规则仍存顾虑,但在国际商业贷款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拓展大规模引进计划的资金来源,决心重返该组织并开始谨慎准备。第三阶段,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汇赤字导致中国
- 摘要[ Word 11284319.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史丹 赵剑波:工业文明视野下三线建设的历史性意义
4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丹 赵剑波
-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场以军事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国防战备建设及工业迁移,对于保卫国家安全、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 摘要[ Word 565057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郑有贵 | 三维效应:国史主题视域下三线建设历史地位探析
3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如何评判三线建设在新中国75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是新中国史编研中必须回答的课题之一。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评判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分歧,主要缘于评判标准的差异,体现在是单纯以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考量,还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进行长时段的综合评价。
- 摘要[ Word 693379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刘伯英:文化遗产视角的三线建设研究
4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伯英
-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至1964年投资的3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中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 摘要[ Word 4718521.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王先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考察
1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明
-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中国的城乡关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背离化”趋势,乡村危机就是其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负效应”。城乡失衡和“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探索中,通过从“新农村建设”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并在历史性超越中创造了独有的时代价值。
- 摘要[ Word 55548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杨东:文明史视野下中国乡村现代化研究三题
1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东
- 中国乡村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重农固本的历史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色,既是近代先贤立足乡村再造文明的努力,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的重要主张。乡土文明是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之间的集中体现。中国乡村现代化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品格,在“两个结合”中赋予中华文明新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本指向,也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文明成色。古老的东方文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重焕荣光,中国乡村现代化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功实现。
- 摘要[ Word 612834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朱潇潇 张澜:比较视野下俄罗斯与美国学界的陈云经济思想研究评析
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潇潇 张澜
- 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经济思想不仅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而且被俄罗斯和美国学界持续关注。由于文化背景和研究习惯的不同,两国学者对于陈云经济思想的认知和方法论上又存在明显差异。俄罗斯学界注重陈云经济思想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研究集中于陈云经济思想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俄罗斯发展的启示;美国学界则更偏好从起源和比较的角度来阐述陈云经济思想的产生过程。将二者的研究视角进行对读并互为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陈云经济思想的当代作用与世界意义。
- 摘要[ Word 10892123.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邓宏琴:陈云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6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宏琴
- 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奠基阶段,“一五”“二五”期间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早期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在这一时期,陈云关于农业工作的思想与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框架和人多地少的结构性困境下,以提升土地产出率为核心,在农业生产中融合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要素,通过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实现农业增产;在保持财政平衡的理念下,保障国家积累的同时注重改善农民生活、减轻农民负担,照顾农民的利益和需求。这种实践,既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原始积累,也为后续农村改革提供了制度经验借鉴,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经济
- 摘要[ Word 7538861.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