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朱佳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4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75年来,新中国在经济领域,建成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法制化;在文化领域,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社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和保障体系,并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生态领域,注意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系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新时
  • 摘要[ Word 23336539.0 KB ] 2024 Vol.31 No.5 页码:
  • 万其刚:“两个结合”视域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中心
    4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万其刚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走过了70年辉煌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政治制度,具有先进政治理念、鲜明中国特色、深厚文化底蕴,其确立、运行、完善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7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地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和有效运行、显著特点和优势功效等。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摘要[ Word 1058402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吕薇洲:新中国75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吕薇洲
  • 能否在有效的监督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和国家在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成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也成为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支撑。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各类监督的职责功能,还要注重群众监督的基础作用。各类监督主体必须各负其责、各种监督形式必须贯
  • 摘要[ Word 11657627.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肖贵清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3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贵清 贺政凯
  •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
  • 摘要[ Word 824246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史丹 赵剑波:工业文明视野下三线建设的历史性意义
    2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丹 赵剑波
  •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场以军事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国防战备建设及工业迁移,对于保卫国家安全、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 摘要[ Word 565057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郑有贵 | 三维效应:国史主题视域下三线建设历史地位探析
    1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如何评判三线建设在新中国75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是新中国史编研中必须回答的课题之一。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评判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分歧,主要缘于评判标准的差异,体现在是单纯以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考量,还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进行长时段的综合评价。
  • 摘要[ Word 693379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刘伯英:文化遗产视角的三线建设研究
    2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伯英
  •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至1964年投资的3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中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 摘要[ Word 4718521.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杨步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驻外使馆开展交际活动的历史考察
    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步青
  • 交际工作是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于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工作人员大都从革命战争中走来,尚未接触过外交工作,对于如何在驻在国正常开展交际活动还缺乏经验,以至于在很多交际活动中存在细节方面考虑不周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形,中共中央和外交部高度重视,及时给予政策指导。我国各驻外使馆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最终,在我国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馆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驻外使馆在开展交际活动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得到了化解,开展交际活动也从逐步摸索逐渐走上了正
  • 摘要[ Word 7289498.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刘长林 陈文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茶叶产销问题考述
    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长林 陈文华
  • 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出口承担着贸易发展的重要使命。茶业产销管理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茶叶公司,由国家统筹全国茶叶产销事宜,制定更符合现实国情的产销策略,采取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方针,大力发展红茶,产销管理中强调公私兼顾。以国营公司统筹指导茶叶种植、采摘和制作,推广机械制茶,提升茶叶品质。茶叶产销管理工作中,党和政府采取逆周期手段,对公私关系进行调整,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8572632.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武明明 温艳: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明明 温艳
  • 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在恢复中奠定基础、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挫折中有所收获三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调动党政军民学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开展思想动员激发民工劳动热情,举办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这些举措在推动新疆农田水利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农田水利建设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好前期规划,重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水利技术,重视
  • 摘要[ Word 9182528.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王达阳:邓小平指导价格改革的思考及其启示
    1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达阳
  •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从1978年底正式决定改革农产品价格,到1992年底我国实现价格生成机制基本由计划向市场的转换,邓小平在推动价格的初步改革、促进管理权下放、形成价格改革的市场方向、坚定价格改革的信心、调整价格改革的步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推动价格改革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中统一认识的开阔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 Word 9179118.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李院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进程
    1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院平
  • 科技创新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1992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科技创新条件改善,一系列相关规划出台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开。在开拓与发展阶段(1992—2012年),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在突破与跨越阶段(2012年至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自主创新能力
  • 摘要[ Word 8551410.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王瑞芳|黄河安澜:新中国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瑞芳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的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这既是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成就的重要体现,更是新中国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体现了卓越的领导能力;高效协调黄河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关系,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善于从治理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能力;积极探索治理黄河的根本办法,体现了党和政府突出的创新能力;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与统一调配水量
  • 摘要[ Word 7020055.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詹宜 胡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者荣誉称号演变的历史考察
    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詹宜 胡安全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劳动者授予荣誉称号。随着国家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的骨干及工业化建设中的先进代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时代先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诠释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楷模。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与工作,
  • 摘要[ Word 7411193.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高广景:1976—1982年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整顿与“三位一体”的调整
    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广景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力整顿。这次整顿以纯洁性为旨归,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召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不断充实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改组省级革委会领导班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领导班子工作“三位一体”的任务,并制定了规划。在党政领导班子整顿和调整的过程中,选人用人观念发生了改变,选拔中青年干部的举措初步体系化。这些都为之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 摘要[ Word 9362174.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张海鹏: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2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海鹏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系统总结成功经验,科学编修国史,有利于更好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好国史研究,至少需要处理好对以下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一是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终结和新中国的成立,二是关于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三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四是关于改革开放前各种思想批判运动和百家争鸣,五是关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六是关于现代化与阶级斗争。总起来讲,国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指
  • 摘要[ Word 821647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