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步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驻外使馆开展交际活动的历史考察
2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步青
- 交际工作是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于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工作人员大都从革命战争中走来,尚未接触过外交工作,对于如何在驻在国正常开展交际活动还缺乏经验,以至于在很多交际活动中存在细节方面考虑不周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形,中共中央和外交部高度重视,及时给予政策指导。我国各驻外使馆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最终,在我国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馆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驻外使馆在开展交际活动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得到了化解,开展交际活动也从逐步摸索逐渐走上了正
- 摘要[ Word 7289498.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陈宗海:邓小平外交思想探析
1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宗海
-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回答了如何科学判断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正确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恰当指引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前途三大问题。究其所以然,“国际形势—外交政策—中外关系”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反映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规律。新时期中国外交实践证明,邓小平外交思想是英明正确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摘要[ Word 7431707.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周红 | 俄罗斯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认知、评价与特征
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红
- 国家间交往离不开对相互国家形象的认知。随着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中俄全方位务实合作不断拓展,俄罗斯各界对中国表现出愈发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不断提升。在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中俄战略协作日益紧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俄罗斯各界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朝着更为全面、更为立体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多样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应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开展对俄交流,展示积极、正面、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持续增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
- 摘要[ Word 11649023.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吴世平:20世纪60年代中日马克思主义史学交流——以“中国学术代表团招请运动”为例
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世平
-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史学界发起旨在邀请中国学者访日的“中国学术代表团招请运动”。该运动与日本左翼学者反思“东洋停滞论”,批判美国舶来的“近代化论”,并强调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密切。同时,1961年日本史学界组织的抵制美国基金会运动加强了各高校、学会间的联结,激发了日本学者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的意愿,为“招请运动”做好了组织和观念上的准备。在各方努力下,“招请运动”大获成功,中国学术代表团于1963年11月底至12月底顺利访日。其间,刘大年、侯外庐、夏鼐发表数十次演讲,在介绍新中国学术成果的同时,亦鼓励日本学
- 摘要[ Word 9265005.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刘彦文:1955—1957年上海劳动力外调甘肃研究
1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彦文
- 1955—1957年,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向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实施了输送劳动力的计划,旨在将劳动力资源纳入国家统一调配体系。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统一的劳动工资计划管理制度,劳动力调配工作随之步入规范化阶段。上海劳动力向甘肃调配的实践,不仅揭示出劳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走向“国家化”的复杂性,而且也反映了劳动力本身的主体性,以及党和政府在应对问题时的务实性、灵活性。
- 摘要[ Word 712905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刘长林 陈文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茶叶产销问题考述
2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长林 陈文华
- 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出口承担着贸易发展的重要使命。茶业产销管理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茶叶公司,由国家统筹全国茶叶产销事宜,制定更符合现实国情的产销策略,采取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方针,大力发展红茶,产销管理中强调公私兼顾。以国营公司统筹指导茶叶种植、采摘和制作,推广机械制茶,提升茶叶品质。茶叶产销管理工作中,党和政府采取逆周期手段,对公私关系进行调整,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8572632.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武明明 温艳: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2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明明 温艳
- 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在恢复中奠定基础、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挫折中有所收获三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调动党政军民学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开展思想动员激发民工劳动热情,举办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这些举措在推动新疆农田水利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农田水利建设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好前期规划,重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水利技术,重视
- 摘要[ Word 9182528.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曹佐燕: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及其实践的历史考察
4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佐燕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及其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一系列新的成绩,积累了丰富成功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力宣传“人定胜天”,消除民众长期形成的听天由命悲观情绪,兴修农田水利等,力争战胜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呼吁尊重自然,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大力开展减灾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进入新时代,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积极提供国际救灾援助,引领防灾减灾救灾的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与时俱进,有效保
- 摘要[ Word 7828266.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路子达:1955—1965年“贫农合作基金贷款”的发放与豁免
1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路子达
- 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学界大多研究将视角聚焦于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相对忽视了新中国为实现改造付出的经济成本。1955—1965年“贫农合作基金贷款”的发放与豁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的有偿改造。有偿改造的第一步为1955—1956年的国家垫资。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为降低土地以外农业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政策所带来的社员负债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7.4亿元,保障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集体化的稳步推进。第二步为1965年对该项贷款的豁免。大部分国家垫资实质上成为国家购买。豁免
- 摘要[ Word 7776763.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秦颖:三线企业的建设、转型与升级——基于816工程的长时段考察
2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颖
- 三线建设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在三线地区开展以备战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816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建立的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在众多三线企业中颇具典型性,先后历经建设、成功转型与持续发展等阶段:1966—1984年为基础建设阶段,1984—1993年为经营机制的创新与转型阶段,1993—2013年为现代国营企业经营机制日臻完善阶段,进入新时代则为可持续与特色发展阶段。816工程从最初的核原料生产基地成功转型为国有大型综合企业,既是自身艰苦创业、改革奋进的结果,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816
- 摘要[ Word 7727724.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龚浩:“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中的权责重塑——“六条方针”及其历史价值
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龚浩
-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合理界定财政权责至关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收支平衡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标志。然而,1953年“一五”计划刚启动时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面对这一危机,中央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增收减支措施,另一方面深入剖析成因,形成了“六条方针”重要财政工作思想,并在此指引下稳步推进明晰财政权责的改革工作,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一五”时期,财政改革成效显著,财政的稳定运行支撑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六条方针”是新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的经验结晶,其强调明晰财政权责的思路,为当下构建
- 摘要[ Word 8540074.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朱领:1965—1966年“三查”节约运动探析
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领
- 为有效缓解生产资料匮乏的状况,更好地完成1966年度国民经济生产计划,1965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以清查物资、设备和流动资金为目标的“三查”节约运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国家计划委员会及时了解地方进展情况,优化指导意见,以便更好地指导运动推进。“三查”节约运动中清理出来的物资,通过展览会、调剂会和直接调剂等方式用于支援三线建设和地方工农业发展。该运动有效提升了物资的利用效率,是党和政府实现物资有效再分配的积极尝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物资管理体制运行中的不足。
- 摘要[ Word 7568601.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李昱丰: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侨务工作的认知与评价
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昱丰
- 进入新时代,海外学界高度关注中国的侨务工作,围绕侨务工作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和各重点侨务领域展开了研究。海外学者总体认为,新时代中国侨务工作体制机制实现了系统性重塑,涉侨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侨务工作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侨务工作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当前,海外学界研究呈现出宏观叙事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研究范式并重、跨国科研合作有所增加、认同支持与歪曲误读共存四重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回应海外学界对中国侨务工作的关注,国内学界需要推进侨务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扩大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
- 摘要[ Word 810318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贺之杲:欧洲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评析
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贺之杲
- 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是一种发展战略路径,是一种历史演变现象。随着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正成为显学,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脉络、科学内涵和世界意义备受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欧洲学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从时间向度来看,欧洲学界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维度来观察,既有历史延续性又有未来指向性。从内涵维度来看,欧洲学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等内涵。从世界意义来看,欧洲学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球公共产品,
- 摘要[ Word 8859354.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王瑞芳|黄河安澜:新中国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2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瑞芳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的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这既是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成就的重要体现,更是新中国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体现了卓越的领导能力;高效协调黄河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关系,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善于从治理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能力;积极探索治理黄河的根本办法,体现了党和政府突出的创新能力;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与统一调配水量
- 摘要[ Word 7020055.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詹宜 胡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者荣誉称号演变的历史考察
2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詹宜 胡安全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劳动者授予荣誉称号。随着国家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的骨干及工业化建设中的先进代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时代先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诠释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楷模。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与工作,
- 摘要[ Word 7411193.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高广景:1976—1982年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整顿与“三位一体”的调整
3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广景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力整顿。这次整顿以纯洁性为旨归,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召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不断充实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改组省级革委会领导班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领导班子工作“三位一体”的任务,并制定了规划。在党政领导班子整顿和调整的过程中,选人用人观念发生了改变,选拔中青年干部的举措初步体系化。这些都为之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 摘要[ Word 9362174.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庄泽林: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1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庄泽林
- 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设的,建立于一届全国人大,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缩影。人大代表视察丰富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形式,既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是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和支持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实践。人大代表视察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拓展、形式更为多样,并与专题调研有机结合起来。7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秉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初心,加强人大代表调研视察的成果转化和运用,推进调研
- 摘要[ Word 10017139.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李翔飞:人大立法统一审议制度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1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翔飞
-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设立法案委员会承担立法任务并统管立法审议工作,此后虽然有所波折,但基本上形成了由一个专门委员会主管立法审议、一个立法工作机构与之配合的模式,立法统一审议制度开始萌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案,立法统一审议制度正式建立,并在实际运行中优化了各专门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将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与其他专门委员会分别审议相结合的制度确立下来,经过2015年、2023年两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使立法统一审
- 摘要[ Word 76374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章舜粤 | 从“红地五星旗”到“五星红旗”:新中国国旗名称考
1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章舜粤
- 新中国的国旗方案最初均以数字命名,五星红旗方案在《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被编为“复字第三十二号”。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协商座谈会,虽尚未正式命名新国旗,但“五星红旗”之名出现在会议记录的标注说明部分。9月27日,毛泽东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决议草案时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红地五星旗”,并付印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最终,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决议案
- 摘要[ Word 6431031.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