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我国1959~1961年气候条件的分析与评估
10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海东[1] 张尚印[2] 李庆祥[3]
- 1959~1961年期间,我国天气气候的特点是:降水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1960年,全国范围大旱;华北、西北、东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暴雨洪涝、台风、冰雹、低温阴雨、冻害、华西秋雨、寒露风影响也较大.总的来看,这三年期间的天气气候条件对全国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来看,1959年和1961年为损失偏重年份,1960年为严重年份.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理论与实践的回顾
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隋东升
- 精简整编、走精兵之路是我党我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贯思想.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坚持精兵原则,积极对军队进行精简整编,并把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建设成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决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对军队大刀阔斧地进行精简整编,使人民解放军的质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密切注视世界军事发展的动向,继续坚持军队精简整编,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把人民解放军的精兵、合成、高效建设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理论与实践为和平时期我军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当代中国军队的等级制度发展沿革概况
7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岩
- 等级制度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制度化管理、调整军内各种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从1952年全军统一评定"军队级别"开始,到目前实行的新军衔制度,先后在军内设置过的等级形式有11种,其中有的等级形式是军队专用的,有的是沿用了地方干部的级别.等级存在时间最长的为24年,寿命最短的只有2年.这些等级有的是在不同人员中设置,有的是在同类人员中重叠.目前人民解放军仍然有6种等级,即军衔等级、军官职务等级、文职级别、文职干部职务等级、专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等级,是世界上等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俄罗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赴俄访问团
- 2003年12月15~24日,当代中国研究所组团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历史教研室进行了一次学术访问.受访学者中,远东研究所的人员有副所长波尔佳柯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主编格里高里耶夫,包罗吉齐教授和索罗金教授;亚非学院的人员有院长梅耶,副院长卡尼夫,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郭杰和副教授卡尔波夫等人.现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访问成果整理如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
3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
|
|
-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刊方针,大力推进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
4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各位来宾,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当代中国研究所和编委会,向今天前来出席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的各有关部门领导、广大作者和读者代表、兄弟刊物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增进学科合作,提升办刊水平
4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启华
- 今天来参加创刊十周年座谈会,我很高兴,但以客人的身份参加还不太习惯.我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了整整十年,对当代所有深厚的感情,对当代所的各位领导和共事多年、朝夕相处的各位同志有深深的眷恋,经常不知不觉回顾这段岁月.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
5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晓芹
- 日内瓦会议作为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开展多边外交实践的初步尝试,其成就主要体现为推动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搭建中美沟通的桥梁和改进中英关系.尽管由于冷战格局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制约和影响,日内瓦会议作为多边外交实践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和今天意义上的多边外交相提并论,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仍然不失为一次比较成功的多边外交实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
48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腓特烈·泰伟斯
- 欧洲、亚洲以及澳大利亚有许多研究中国的机构,无论是专家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数量,美国都占据主导地位.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由于受到学科领域其他同事的影响,过多地关注了中国的特殊性,而忽视了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到70年代研究重心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科院系对中国的研究.西方中国研究的学者可划分为三代:第一代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第二代是西方研究高层政治的高潮阶段,第三代开始关注改革阶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关于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4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凤城 吴志军
- 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9~21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1949年后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将研讨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试论建国初期河北省的禁烟禁毒斗争
4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向前
- 建国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河北省种植鸦片和吸食毒品的问题十分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斗争,仅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消除了省内延续上百年的种植、贩运和吸食毒品的现象,解决了旧中国历届政府无法解决的烟毒泛滥问题,树立了"无毒省"的形象.河北省禁烟禁毒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领导重视、组织保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群众投入禁烟斗争;禁烟禁毒工作与清除其他社会病害配合进行;各部门协同行动,综合治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建国后党和政府解决广东疍民问题述论
5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詹坚固
- 疍(dàn,音但)民历史上是广东的土著居民,以船为家,以捕鱼和水上运输为主要职业,明清时期虽已基本汉化,但仍处贱民地位,备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疍民问题,教育广大人民认识到疍民的落后及其与其他族群之间的隔阂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产物,采取多种措施将疍民从旧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从建国后苏绣业的发展看手工业的政策和管理
6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继红
- 建国后苏州刺绣业经历了从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过程.1952年,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苏绣业开始由加工订货的方式走上了合作化道路,此后又经历了从刺绣生产合作社到转厂过渡以及刺绣加工机械化、自动化.事实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进行的生产合作化,是引导小生产者走上联合劳动道路的最好方式之一.但苏绣是一种特殊的手工业,是工艺美术手工业,在审美和情趣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手工业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政策和管理上就需要区别对待,合作化以来屡屡出现的那种混淆差别、笼统管理的做法是欠妥的,也容易导致一些传统工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合法化之刍议
6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正礼
-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以下简称),在简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过程时指出是"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1]胡绳主编的和众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著、教材等也都引用了这一说法.①同时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八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1]学术界普遍赞同这一判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