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5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祖义
  •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1991年和1999年是中国区域战略大调整的转折点,1991年开始强调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对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远去的身影与历史的回归"--《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一书评介
    3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革命和建设是与解决农民问题密切相关的.民主革命的成功固然有赖于农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现代化建设也要依靠农民的支持.有人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现代化实现之时.邓子恢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杰出代表和农民问题专家,历经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革命、以合作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他的经历简直就是20世纪20~60年代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蒋伯英同志从80年代初期即开始从事邓子恢研究,曾经发表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成果,现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一部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力作--读《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3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操申斌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和分析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经验教训,探讨其中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吴美华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1]正是多年研究这一课题的力作.该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承担的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系列成果之一,运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美国学术界对冷战时期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研究
    3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春玲
  • 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进行了长达15年、共计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年代,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15年的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它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受到美国学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特别是随着中美两国有关档案文献的不断解密和出现,其中一些重要的问题以及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作用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也有了新的研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4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1] 温锐[2]
  •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国家调节
    3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入坤
  • 过渡时期是新型企业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国家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各具特色.根据改造社会的需要,政府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入手,把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逐步改造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同时以劳动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中心实现了国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转换.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建立新型劳动管理制度的努力也有合理的成分,主要的失误在于对国营企业发生劳动纠纷的认识有偏差,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有明显的疏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建国初期中共克服"李四喜思想"的成功经验
    5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瑞芳
  • 1951年7月18日,发起了关于土改后农村出现的农民埋头生产不问政治及乡村干部松气退坡的"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持续达5个多月,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讨论是建国后中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评运动,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对农民及乡村干部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在这场讨论中,中共逐步积累了用民主教育、典型示范、改进领导方法、切实解决乡村干部实际困难等方式解决农民思想问题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构成了建国以后中共教育和改造农民的基本思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大跃进"前夕的一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山东昌潍为个案
    4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东方
  • 1957~1958年,在反右扩大化的直接影响下,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山东昌潍地委在全区农村普遍开展了一次以两条道路大辩论、农业生产建设问题大辩论和整党、整团、整社为主题的三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政治思想批判运动,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同时也掩盖了一些问题,使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蔓延到农村,也使"左"倾冒进的苗头进一步发展,给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5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雄 尹新华
  •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建国初期外侨管理工作述评
    5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治寇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侨管理工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实行了以"赶、挤"为主的管理政策;对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侨民实行了较为温和的管理措施;对日本侨民实行在自愿的基础上遣送回国.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外侨管理工作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意图,维护了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公安外国人事务管理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大学校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4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良书
  • 学校的历史,是一个学校整体的历史.因其在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它的研究具有一般历史研究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一方面是大学离散聚合频繁,存亡继绝难测,从而加大了校史研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又因缺乏历史学者的参与,而使得大学校史的撰写存在诸多缺憾,校史的研究难成一门"显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董必武首倡"按法律办事"
    3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瑞广
  • 1954年1月14日,董必武在政务院第202次会议上对1954年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了说明,认为国家已经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治国方略应从搞运动转到"按法律办事".这是董必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郑重提出"按法律办事",同时,他还提出了"培养群众法律意识"、"教育人民守法,首先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守法"等思想,这是他经过多年观察、思考而凝练出的治国良策,是他法学思想的升华.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胡乔木与审计监督制度的确立
    42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胡乔木参与制订的1954年宪法,没有关于审计监督制度和机构的规定.当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跟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绝然不同.所以,只以苏联宪法为蓝本,没有去查其他国家的宪法资料.1975、1978年两次修订宪法,依然没有引起对审计监督工作的注意.1982年修改宪法,胡乔木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论点摘编
    3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三国同谋论"分析:朝鲜战争起源的再思考
    3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东吉
  • 在朝鲜战争起源的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朝鲜战争是在苏联、中国和朝鲜周密的共谋下发动的,这种说法后来被称为"三国同谋论".但这种说法与最近公开的资料并不相符.本文以中国、苏联的新资料为依据对以往的"三国共谋论"进行了反驳,并得出结论:中国不仅没有参加策划朝鲜战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动这场战争持不赞成的态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二版中译本问世
    5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本刊讯]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口述历史的热潮,口述历史的书刊、电视片受到广泛关注.口述历史在存史、开掘史料、拓展史域等方面具有珍贵的价值,已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历史研究领域.为使口述历史更加普及和规范,当代中国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tchie)的(Doing Oral History)一书的最新版本.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谈谈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
    7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祖武
  • 史学工作者应该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首先,要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要关注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潜心研究,传承文明;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揭示历史的真相,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再次是要"博学于文,行已有耻",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情结合起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
    5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亚光
  •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从经济地位上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56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将经济地位和为谁服务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61、1962年间,周恩来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初步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重新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坚持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统一的基础上,着力解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4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金才
  • 以1982年宪法的公布实施和1997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为标志,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2年为恢复阶段;从1982年到1997年为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为全新发展阶段.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必须把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必须把立足中国国情与借鉴外国经验结合起来;必须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