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3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 瑛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和经验准备的作用,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在认真总结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成功地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 邓小平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不但以巨大的勇气完成文化领域拨乱反正的任务,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进行文化政策调整,而且把握时代主题,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从世界视野审视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的对外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邓小平对中国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邓小平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历史贡献
4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星 星
- 从1975 年到1989 年,邓小平曾长时间参与和主持中央军委领导工作。在这一时期,他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整顿军队入手,指导人民解放军拨乱反正,实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使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探索,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统一进程中的金门
5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 翠 萍
- 金门是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枢纽。新中国领导人推动中国统一的历程深受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的爆发,令金门战役被迫推迟直至取消,在朝鲜半岛局势明朗后,台海问题凸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台动作频频,带来负面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心系祖国统一。台湾问题本为中国内政,但在美国的强权干涉下悬而未决。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新中国领导人总结金门岛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炮击金门,采取军事与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台海现状奠定了基础。相伴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而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动与乡村干部教育——以川北达县为考察中心(1951~1952年)
4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何 志 明
- 土地改革完成后,接踵而来的是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但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却是所有制的巨大嬗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个转化,中共中央在农村中开展了一场针对乡村干部的思想教育运动,通过举办乡村干部训练班,强化互助合作意识,打消土地改革后干部存在的“换班”与“剥削”思想,同时增进其对互助合作、集体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认识;配合农村的建党工作,将其中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吸收入党。正是这个重要的教育过程,最终为合作化乃至集体化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文
-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方略和发展步骤。在务实稳健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从中共十四大到十八大,不断提出、更新和充实更为具体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是个不变的“魂”,并被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下来,构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基础性内容。“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赋予的民族使命,更是改革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与中国梦*
3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越〕冯 氏 惠
- 中共十八大刚刚结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中国梦这一概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几十年来,中国已走上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自2006 年起,中国更加重视促进社会发展,按“以人为本”的目标建设和谐、公平、文明的现代化社会,强调“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方向,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改革开放成果,建设健康稳定的社会。在实现这一社会发展目标当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对实现中国梦也有巨大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时制度*
5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瑞 芳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关注劳动保护问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制定合理的工时制度,在公私企业中逐步推行8 小时工作制,并严格限制公私企业的加班加点,保障了职工的休息权,对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生产率短期内难以得到迅速提升的情况下,要想从根本上禁绝企业的加班加点现象是非常困难的。切实保护职工的休息权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1960年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述略*
52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 晓 泉
- 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的地方公债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60 年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就是在“大跃进”形势下,根据中央停止发行全国性经济建设公债,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发行短期地方公债的指示精神而发行的。它的发行,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内经济建设情况以及国家财政体制的相应变化;公债发行中的政治动员,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人民政权的公债发行方式的相似性;公债按期全部偿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调整后江西省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西方视野下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探析*——以《中国季刊》为研究视角
4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 帅
- 中苏关系破裂是当代中国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从西方视角特别是《中国季刊》所刊发的文章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大多立足于国家利益发展来看待中苏关系问题。因此,他们认为个人因素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意识形态论战只是中苏关系破裂的表象,核心问题是中苏国家利益冲突,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是中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西方学者对中苏关系的分析既有一定的客观性,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没有分析共同利益对中苏关系的聚合作用,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发展走向的期待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5 页码:
|
|
|
|
- 新中国65年的发展与抓住历史机遇*
3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 佳 木
-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执政的65 年里,尽管存在一些失误和曲折,但总体上抓住和利用了历史机遇,一直在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抓住苏联答应全面援助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一五”计划建设的历史机遇,改变了原先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相应实行较长时间新民主主义的设想,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提出以“一化三改”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此后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用不到30 年时间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6 页码:
|
|
-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启航*
3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捷
-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在启程扬帆之时就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同“两个凡是”进行了旗帜鲜明的坚决斗争,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全党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随后,他又亲自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6 页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