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20 世纪 60 年代北京发展“高精尖”工业的历史与启示
    13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  斌
  • 20 世纪 60 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共北京市委提出和确立“高精尖”工业发展方针,采取发展“高精尖”工业项目、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压缩工业基本建设战线、组织电子工业两次大会战等措施,努力推进“高精尖”工业发展,使北京工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增长,结构上有重大变化,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这些经验对当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23.0 KB ] 2016 Vol.23 No.5 页码:
  • 中国在港澳地区的市场保卫战(1949~1978 年)
    12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 庆 林
  • 新中国成立后,在港澳地区打响的市场保卫战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贸易斗争。20世纪 50 年代,市场保卫战取得良好成效;从 60 年代初开始,港澳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先后针对日本、苏联等国家或地区持续开展了市场保卫战,但囿于出口商品结构等原因,成效不尽如人意。直到改革开放后,内地才最终恢复在港澳市场的优势地位。
  • 摘要[ Word 27.0 KB ] 2016 Vol.23 No.5 页码:
  • 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再考察
    13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 翠 萍
  • 东深工程是为了长远解决香港同胞食用淡水的困难而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兴建的主要向香港供水的水利工程。东深工程建成后,一直持续向香港供水,即使在“反英抗暴斗争”爆发后也未停止供水。而且,随着香港对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广东省水电厅等相关部门还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供水能力,一再增加供水量。这说明,东深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其向香港供水体现了内地与香港水乳交融的关系,说明内地是香港经济腾飞的坚强后盾。同时,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为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顺利实现回归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22.0 KB ] 2016 Vol.23 No.5 页码:
  • 根治海河工程投资方式新探
    12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吕 志 茹
  • 人民公社时期实施的根治海河工程中,尽管国家承担了大量投资并确保了重要物资的供应,但在“自力更生、勤俭治水”的号召下,农村集体为治理海河投入大量粮食和款物,事实上带动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公办民助的形成,此种投资方式既非完全由国家负责,也非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的民办公助,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模式,其特征表现为国家决策、国家投资、国家管理,农民投入劳动和款物支持。此种投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公共积累,但保证了大型水利工程及时顺利地完成,对防灾减灾与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摘要[ Word 26.0 KB ] 2016 Vol.23 No.5 页码:
  • 从公使到大使:中瑞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3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 百 慧
  • 面对中国的变革,瑞士于 1950 年 1 月承认新中国。经过四次建交谈判,两国于 9 月建立外交关系。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瑞把各自驻对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瑞士对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综合考虑,对中国形势的客观评估以及中立外交的传统等,是瑞士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原因。中瑞建交,不仅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也拓宽了各自的外交舞台。
  • 摘要[ Word 26.0 KB ] 2016 Vol.23 No.5 页码:
  • 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教育援助——以“九 · 二”学校为考察中心
    121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 建 林
  • 1966 年 12 月 28 日至 1975 年 9 月 16 日,经中国政府同意,越南民主共和国教育部将阮文追军队文化学校、越南南方普通学校、越南南方民族学校、越南南方儿童学校迁至中国广西桂林办学,四校合称“九 · 二”学校。“九 · 二”学校的越南师生迁至桂林后,中方高度重视,成立了“九 · 二”联络办公室协助越方办学并负担了“九 · 二”学校新校区建设及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全部办学经费。中国对“九 · 二”学校的教育援助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在中越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
  • 摘要[ Word 25.0 KB ] 2016 Vol.23 No.5 页码:
  • 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中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
    44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 佳 木
  • 近些年来,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中国历史和新中国领袖、英模人物的攻击、丑化、污蔑,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学术机构、学者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也要看到,在许多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很大市场,对一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年还有相当的迷惑性。为此,我们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形成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用马克思提倡的科学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为增强说服力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主体性、原创性的话语。事实说明,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通过也是完全可以通过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来实现理论创新,形成主体
  • 摘要[ Word 18.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关于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考
    32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邹 兆 辰
  •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的任务,这其中也包括历史学。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史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话语体系,深刻总结中国史学的优秀遗产,形成中国史学特有的风格、特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把世界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围,建立自己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必须贯彻“百家争鸣”方针,鼓励不同学派争鸣,同时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史学。
  • 摘要[ Word 26.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30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 月 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涵、性质与特征,特别是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规定了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也决定了构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国史研究学科体系是国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对国史研究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根据国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特点,国史研究学科体系主要应由国史史源与史料学、理论研究类学科、国史本体研究类学科和国史研究交叉类学科所构成。这一学科体系是国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创新发展的。确立起成熟、完善的学科体
  • 摘要[ Word 23.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协调发展:对发展问题的哲学总结
    31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 明 伟
  •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理念独具哲学意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讲协调发展由来已久,终始把统筹协调作为认识发展问题和把握发展观的一把钥匙。中共历届领导集体都善于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出发,始终把协调理念和协调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当今中国,协调发展理念又融入了更为深刻、广泛的哲学意蕴。要理解这种意蕴,首先要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这个集合体,理解中共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所体现的整体性思维和
  • 摘要[ Word 23.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1960 年初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研究
    45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雪 梅
  • 1960 年初的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迅速发展,除了各地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部队机关的积极推动外,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增强了群众学理论的信心、各类群众性运动的助推等客观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学习内容主要是毛泽东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运动中各地树立了大批先进典型,注重从劳动人民中培养理论队伍,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普及,营造了读书学习特别是学理论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 摘要[ Word 28.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改革开放新时期特邀监察员制度及其实践
    17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邬 思 源
  • 20 世纪 80 年代,监察机关创设了特邀监察员制度,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社会监督的渠道,建构中国特色监察体系。这一制度也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功能的具体反映,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特邀监察员制度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特邀监察员积极投身于纪检监察工作中,有效加大了监督力度,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国家的各项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制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开展这一工作,必须坚持以反腐倡廉建设为中心;必须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依归;必须坚持与民主
  • 摘要[ Word 25.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种痘运动
    20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迪成  李 剑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早消灭天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卫生防疫部门,充分团结发动广大的医药卫生从业人员,通过开展卫生宣教、大量培训种痘人员、实行种痘责任制、解决重点地区的防疫问题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种痘运动。经过 3 年多的努力,完成了 5 亿余人的牛痘接种任务,迅速、有效地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种痘运动的开展不仅革除了群众中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不卫生种痘观念和一些陋俗,而且使党和政府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赞许,大大提高了民众对新政府的政治认同。
  • 摘要[ Word 26.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述论(1954 ~1966 年)——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
    49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泽 宇
  • 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成立于 1954 年,是集审议、协商、签约、执行和监督于一体的合作交流机构,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国间科技资料的交流和科研人员的互访、考察、合作及培训。在其存在的 12 年时间里,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共召开 15 次会议,审议、批准并实施了大量科技合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苏科技合作交流的发展。由于受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加上其自身工作机制上存在的缺陷,1960 年以后中苏科技合作不断下滑。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苏科技合作终止,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也被撤销。
  • 摘要[ Word 30.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印尼排华事件与两国关系的波动及稳定(1957~1961 年)
    71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小 欣
  • 从 1957 年起印尼不断扩大的排华事件,不仅暴露出印尼国内不同政治力量对待华侨问题的真实态度以及将华侨问题作为政治角逐和妥协手段的策略,而且也反映出住在国不合理地处理华侨问题会对国际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排华事件不仅引发了两国矛盾,而且也引起印尼国内政治震荡。但中国在多方救侨及对印尼强力交涉的基础上,仍从地区冷战形势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大局出发,维护了与印尼的外交关系。而印尼总统苏加诺也清楚地认识到,对华关系在印尼平息叛乱、收复西伊里安、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以及维持印尼政治势力平衡方面具有多重
  • 摘要[ Word 27.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广州“一二 · 五”金融斗争的历史考察
    40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珍德  欧国文
  • 为打击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1949 年 12 月 5 日,广州展开了取缔地下钱庄和街边兑换钱档的行动,并开展向商人进行支前借款和组织群众进行拥护人民币宣传运动作为配合,史称“一二·五”金融斗争。在斗争期间,广州军管会在打击金融投机活动的同时并未立即禁止港币流通,体现了在原则上的坚定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通过这次金融斗争,政府加强了对金融领域的管控,同时提高了社会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 摘要[ Word 24.0 KB ] 2016 Vol.23 No.6 页码: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