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互助组为中心的考察
8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范?连?生
-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西南地区及时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生产互助组是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形式。虽然互助组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说来,互助组的成立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不过,互助组只能限于低水平的合作,在党的合作化政策的指导下,互助组必然要被新的、高级的组织形式所取代。
- 摘要[ Word 53.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1950~1957 年的日照渔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
4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飞龙??厉文姣
-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渔业合作组织已很难适应持续增产和常年作业的要求,建立新型的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成为必然要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似,山东日照的渔业合作组织也是按照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逐次推进的。组织起来的渔民展示了集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扩大渔业生产的要求。不过,由于盲目追求速度,各项制度未能及时跟进,也曾出现过管理混乱的状况。
- 摘要[ Word 61.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试析中国援外改革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5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勉?励
- 援外改革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项重要实践。中国援外改革 40 年的历史是一个渐进式、逐级提升的发展过程,综合考量对外援助改革的政策、援外方式、改革深度等关键因素,可分为以改革援外政策为核心的调整探索阶段(1979~1992 年)、以改革援外方式为核心的重大转变阶段(1993~1999 年)、以融入国家开放战略为核心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2009 年)和以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为核心的深入发展阶段(2010 年以来)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比较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 摘要[ Word 74.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历程与经验
4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艳?红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94 年是体制变迁带动下的大幅减贫;1994~2000 年是扶贫攻坚带动下的开发式扶贫;2001~2012 年是小康社会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扶贫开发;2012 年以来是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扶贫攻坚。从这一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经验:一是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不动摇;二是要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体;三是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将“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提到农村扶贫政策的重要位置;四是要处理好自扶与他
- 摘要[ Word 64.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街道妇代会与基层民主建政——以湖南长沙为例
3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尹?红?群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街道妇女代表会议是城市街道政权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参与街道民主建政的重要群众团体组织,并在民主建政中完成了自身的组织构建和整顿。组织起来的妇女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政议政,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在城市基层民主建政的过程中,街道妇女代表会议的作用、角色与职能定位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 Word 0.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山西率先发起学大寨运动的初始目的、运作方略与实际效果考论
4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静?萍
- 1963 年 11 月,中共山西省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发起了学大寨运动。山西在开展学大寨运动之初就确立了符合本省实际的思路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诸如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各地树立“本地大寨”、推行“一带二”的方法,以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倡导农业技术改革、发展多种经营等。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山西学大寨运动的健康发展,也实现了中共山西省委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的初衷。
- 摘要[ Word 57.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1956 年上海公私合营企业的公私关系研究
7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岸?冰
- 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企业治理结构实现变革,其变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建企业内部结构,即调整企业内部公私管理人员的配置。根据中央“量才使用辅以必要照顾”的总方针,资方原有管理层的人员大部分在合营企业得以适当安置。然而,在合营企业内部,公私关系却因双方身份和地位的不同、经营管理方法的分歧等因素而导致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状况,上海市政府采取了对资方加强政策教育、明确公私方权责与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加强交流与实行民主监督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私关系。
- 摘要[ Word 57.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1963~1966 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安置上海知识青年经费初探
10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易?海?涛
- 1963~1966 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安置了近十万名上海知识青年。安置如此数量庞大的知识青年所需经费颇巨,需要中央和地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尽管在制订经费预算时已经涵盖了知识青年安置的方方面面,为解决安置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由于被安置人员数量大、花费多,加之中央和地方财力紧张、物资短缺,因此在实际支出中难免捉襟见肘。通过一系列准备、调整、调配等工作,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与上海相互协作,动员团场职工与上海知识青年发扬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克服了安置经费不足的困难,从而保证了安置工作
- 摘要[ Word 78.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苏联援建中国人民海军述论(1949~1960 年)
15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泽学??贺怀锴
-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苏联的援助。斯大林曾允诺帮助中国建设海军,虽然受朝鲜战争的影响,苏联对华海军援助较少,但对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及保卫中国海疆安全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六四协定”和“二四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海军装备及技术援助,加上 1955 年苏军撤离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时移交的海军装备,使中国人民海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50 年代,苏联还派遣了海军专家顾问援华,对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人民海军的建设始终坚
- 摘要[ Word 68.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近 20 年来第一次全国普选研究综述
10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子?求
- 近 20 年来关于第一次全国普选的研究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相关成果亦逐渐增多。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或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考察,或是对某一地区普选的过程及其某一侧面进行探讨,而较少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及中共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普选的影响这一角度考察各地开展基层选举的具体情况。关于第一次全国普选的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如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普选关系的研究、1953 年《选举法》与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选举法的比较研究、各级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能考察、各阶层选举权落实过程中的真实面相、普选中的基层干部
- 摘要[ Word 56.0 KB ] 2018 Vol.25 No.6 页码:
|
|
|
|
|
|
|
|
- 国际视域下新中国 7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3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肖?翔、廉?昌
- 经过 1949~197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1979~1997年工业外延式扩张、 1998~2011年重化工业重启到 2012~2019年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努力,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成为“世界工厂”。突破工业强国的技术封锁与围堵,实现技术与效率上的赶超成为中国未来工业升级的重点。从新中国 7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以得出一些历史启示:实现工业升级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又要发挥好有效市场的作用;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运用好大国优势,在开放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 摘要[ Word 92.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1958~1965年农田机电排灌事业的历史考察
37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冯兵兵、赵凌云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机电排灌事业得到逐步恢复与快速发展。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排灌机械数量和机电排灌面积急速增加,但同时也因发展速度过快而陷入困境。自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农田机电排灌事业逐步进入初步调整阶段,但机器质量偏低、技术力量匮乏、排灌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依旧存在。1962年底,全面调整农田机电排灌政策正式出台,农田机电排灌事业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新兴的电力排灌事业在此阶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 摘要[ Word 46.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中南区地方国营农场的建立与整顿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常明明
- 土地改革后,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发挥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的优越性,中南区各专区和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国营农场,它们是社会主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初期,地方国营农场在生产经营中存在诸多不足,但通过不断整顿、巩固,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不仅为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农副产品,而且通过向农民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 摘要[ Word 41.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电影如何下乡——新中国放映队体系的建立
5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徐鹤涛
- 放映队在城乡的普遍设立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化部电影局的推动下,各地组织起第一批成建制的放映队。“一五”计划开始后,随着全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放映队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制度与资源保障,规模不断扩大,电影放映的覆盖范围大幅度提高。到 1957年,全国大部分县都设立了放映队,放映队体系基本建成。
- 摘要[ Word 58.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华侨华人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研究
6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张赛群
- 华侨华人是新中国公益事业的重要参与力量。新中国成立 70年来,华侨华人捐助中国公益事业经历了从试探、曲折与停滞到恢复、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等历史阶段。整体来看,华侨华人积极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的特征主要有:捐助时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捐助方式趋向常态化、持续化,捐助流向呈现出由传统侨乡向更多需求地分散、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捐助主体更加多元。华侨华人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复杂,既有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情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对祖(籍)国的强烈责任感、自身的经济实力、与新中国的经贸联系,也有党和政府
- 摘要[ Word 47.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备工作述论
6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王利中
-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在面临战争威胁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为保卫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战备规划,做了大量战备工作,如战备思想教育、武装建设、战备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等,开展了战备训练,这些战备工作对于巩固边防、安定内蒙古自治区局势以及知识青年再教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5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其战备工作随之结束。
- 摘要[ Word 44.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