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为庆祝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 30 周年而作
    34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朱? 佳? 木

  • 陈云是党史国史中的领袖人物,也是党史国史编研事业的热心参与者、支持 者和指导者。改革开放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党史委员会成员更加重视和关心党史国史的研 究、宣传与教育工作,尤其对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成立和国史编研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 怀和支持。他不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馆”和“当代中国研究所”题写了馆名和所名, 还为许多革命烈士、革命圣地、英模人物和在党史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单位题字题词,主持 对一些党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编撰,参与了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起草工作的指导,对党史国史的编
  • 摘要[ Word 27.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尽心尽力完成这项崇高的事业——邓力群与当代中国研究所
    14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 国? 新
  • 从 1990 年至 2001 年,邓力群领导和指导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凡 12 年。在当 代中国研究所初创时期(1990—1993 年),他提出了“边建所,边开展研究工作”的指导方 针,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置了内设机构并配备了相关人员,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的 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提出的关于国史研究的很多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93—2001 年,力群同志虽然不再参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具体工作,但仍领导国史研究和 写作,并一直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在他的推动下,五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形
  • 摘要[ Word 130.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李力安
    20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 1993 年 5 月至 2000 年 12 月底,李力安担任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这反映出 中央对他的信任和对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的厚望。在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邓力群的 统一领导下,在李力安任职期间,当代中国研究所确立了所长负责制和所长办公会制度,设 置并充实了科研、编辑、档案资料、行政和后勤等机构,以及专业的图书馆、出版社、学术 刊物和群众性社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建设;完善了行政、人事、科研和后勤管理等 一套规章办法,协调解决了制约事业发展的干部岗位职级待遇、编制和职称职数
  • 摘要[ Word 152.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黎族地区社会组织的 改造及其历史作用
    15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 ?


  • “合亩”与“峒”是传统黎族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曾经在黎族社会发展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黎族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合 亩”“峒”的社会作用,党和政府在保留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落后的一面进行了社会主义 改造,引导“合亩”向农业合作社、“峒”向乡镇转变,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宣传党的政策、改变不良习俗、维护社会稳定、提高黎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也为黎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
  • 摘要[ Word 127.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三反”运动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设
    39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 1951 年底至 1952 年 6 月,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除惩贪“打 虎”外,“三反”运动还着眼于从制度层面解决如何杜绝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的问题。在 “三反”运动中,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这场运动不但惩治 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现象,而且推动了党内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发展、国家监察 制度的初步建立、国家货币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公有工矿企业管理制度的革新,从而促进 了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建设。“三反”运动结束后,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制度得以建立和完 善,这也是“三
  • 摘要[ Word 138.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寓教于乐:20世纪50年代苏联电影 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
    39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看苏联电影是中国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受到广泛 欢迎,同时苏联电影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中国民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而得到党 和政府的提倡。通过放映苏联电影,展现了苏联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就,促进了中国人民对苏联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了解,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 道路。贯穿在苏联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 想,使中国人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说,苏联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 了思想教育与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
  • 摘要[ Word 189.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1956—1957年北京解决城市职工住房问题研究
    20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 “一五”计划后期,在经济建设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北 京城市职工的数量及住房需求大幅度增长,原本就已十分紧张的住房形势更加严峻。为使个 人住房需求与国家长远利益得到兼顾,北京市多方施策,在依靠国家投资的基础上,鼓励各 单位及职工利用自建公助等方法筹建住房;控制职工及家属人数的过度增长,调整住房管理 制度,节制超额需求。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住房矛盾,但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住 房困难的症结仍然存在。
  • 摘要[ Word 196.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1953—1956年人民海军的初步建设与发展
    19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怀? 


  •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初创,人民海军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建制仍不够完善,力量依然较为薄弱。1953—1956 年间,人民海军明确了海军发展目标和 指导方针,组建了东海、南海舰队及海军旅顺基地,补充了舰艇装备,初步建成水面舰艇部 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陆战部队以及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同时,人民海军 通过军事训练、创办海军学校及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为人民海军的 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人民海军在战火中得到锤炼,相继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 门、马祖外的东南沿海岛屿,捍卫
  • 摘要[ Word 182.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 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9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国际展览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窗口,也是世界各国观察、了解、认识中国 的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增进国外民众对新中国的了解,中国参加了多次国际 展览活动,主要有 1951 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1953 年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1956 年巴黎 国际博览会和 1957 年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等。在国际博览会和各种展览会上,新中国展 示了国家形象、建设成就与灿烂的文化,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从参展的展品及其陈列来 看,新中国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充分说明了新中国展览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
  • 摘要[ Word 167.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四川三线建设企业布局与工业发展刍议
    13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三线建设企业涵盖了机械、冶金、化学、电 子、能源、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及核工业等工业门类。三线建设提高了四川的工业生产 能力,增强了其工业实力,使四川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分散、靠山、隐蔽”布局方 针的指导下,三线建设企业以成都、重庆为轴心,沿铁路线呈“H”形分布,既基本遵循了 工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又将“分散、靠山、隐蔽”布局方针同四川的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起 来,在特殊年代既达到了战略防御的目的,又使四川的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同时起到了平衡 全国工业布局的作用。
  • 摘要[ Word 83.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三线建设与青海城镇发展研究
    15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崔一楠? ?喻双全


  • 三线建设时期是青海城镇发展的变奏期和转型期。在国家主导下以备战为目 的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不仅扩大了青海的城镇规模,拓展了空间布局,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城 镇的产业类型和职能结构,实现了青海城镇体系的重塑。三线建设不仅奠定了青海城镇建设 的工业基础,而且对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企业内迁和省际移民都成为推动这一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关键因素。
  • 摘要[ Word 151.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国外学者对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研究
    15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反贫困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消除农村绝 对贫困的政策、实践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分析了中国农村绝对贫困的状况和 发生的原因,跟踪研究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注重用国际减贫理论 分析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措施,用中国减贫实践验证国际减贫理论的有效性,总结中国 减贫经验为世界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在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整体消除农村绝对贫困 之际,梳理国外学者对中国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研究,对于国内学界全面准确地总结中国消 除农村
  • 摘要[ Word 208.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新时代高校国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泰安高校为例
    15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有刚? ?陈士福


  • 对山东泰安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国史教育在省属本专科院校 的基本状况,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学习认知情况,为完善和改进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的国史教育提供依据。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可知,当前高校国 史教育成效显著,绝大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国史素养,同时发现大学生的国史素养、认同 水平、教育效果与其专业、年级、政治面貌有关。为了在当代大学生中继续深入开展国史教 育,建议要进一步理顺高校国史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打造 一支高水平的国史教育队伍、创
  • 摘要[ Word 99.0 KB ] 2020 Vol.27 No.3 页码:
«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