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苏熹: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演进(1949—1978年)
    14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熹
  • 1949—1978年,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基础理论研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国科学家从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联系出发,阐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结合实际被确定为科学技术工作的指导原则。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任务带学科”原则被确立下来。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调整阶段,中共中央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下发了“科研十四条”,中国科学院随之制定了“三十六条”,提出“应用基础研究”的概念,并明确了各类研究比例。三是基础理论研究政策发展的新阶段,党
  • 摘要[ Word 8247879.0 KB ] 2022 Vol.29 No.4 页码:
  • 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6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十年来,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系统研究这些成就和经验,对于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丰富、弘扬、传承党的精神谱系,深入总结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保护和利用三线工业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三线建设史研究者应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切实推进三线建设史研究,编写三线历史,讲好中国故事,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摘要[ Word 7783249.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7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玲蔚
  • “外汇券”发行、流通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始阶段,是中国政府为保证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稳定社会主义金融秩序,并最大限度地确保非贸易外汇收入由国家掌握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权宜”措施。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中,“外汇券”因具有“钞证合一”的特殊属性,发挥了“屏障”与“媒介”作用,从而完成了在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和全面展开阶段“创汇”与“收汇”这两个主要任务。其在国内市场发行与流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时,逐步探索外汇管理工作,打开国
  • 摘要[ Word 6619331.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改革开放初期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创立及其影响
    7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毕亚娜 邓美薇
  •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外智力引进的重要尝试。其创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下,由中日两国高层官员和经济专家共同参与,为中日间经济对话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参加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代表所提出的宝贵建言,对中国引进日本经济建设经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采取的务实、灵活、高效的交流机制,也为新时代我国构建良好的对外合作机制提供了经验与启迪。
  • 摘要[ Word 1336156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两个确立”的确立过程及决定性意义
    6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曲青山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的9年时得出了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和结论,这就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坚持拨乱反正,严明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积极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着力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相互衔接、系统完备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贯彻落实
  • 摘要[ Word 1202269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冷兆松: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的微观视角刍议——以政治站位相关概念为例
    24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冷兆松
  • 政治站位是近年来重要的政治话语概念之一,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对政治站位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可以有以下三种路径:一是立足经典文献,揭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二是立足历史与现实,揭示政治站位相关概念历史演进的轨迹和规律,剖析其对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具体工作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三是面向未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政治站位相关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拓展新时代政治史研究既要有宏阔的视野,又要注意把握细节,在扎扎实实的个案研究中推
  • 摘要[ Word 5840297.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于国辉: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强国——海外学者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的认知与评价
    13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于国辉
  •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日渐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海外学者高度肯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并从政府在创新中的角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源建设三个维度总结了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窠臼;注重从中国的实证经验出发;中外比较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华人华裔学者的研究相对较为理性。
  • 摘要[ Word 1741252.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倪春纳:2012—2022年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现状评析
    24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倪春纳
  • 进入新时代,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迅速升温,他们热衷于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各种预测。总体来看,多数海外学者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自身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以及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等,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们强调政治领袖的突出作用,倾向于将中国共产党置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之下进行分析,并开始重视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的影响。海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但是对于其中的某些错误观点则需要加以辨析和批驳。
  • 摘要[ Word 12548924.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孙健:海外学界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认知与评价
    19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健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学界关于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中国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与意义等方面。虽然海外学界的主流评价是正面的,但是仍然有部分误读需要我们进行回应。海外学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但仍存在基于“西方中心论”的片面认知等问题,需要加以解释与辩驳,以更好地讲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 摘要[ Word 11790771.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1959—1965年上海工业企业“比学赶帮”运动研究
    9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碧舟
  • “比学赶帮”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工业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老工业基地”上海,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开展较为深入,并历经了“二起二落”。第一次“比学赶帮”运动集中在1959年底至1961年秋,主要内容是因循苏联的劳动竞赛模式,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次“比学赶帮”运动重启于1963年春,结束于1965年初,目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学赶帮”运动使上海工业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有了显著提升,推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进步。
  • 摘要[ Word 13494296.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尹红群:1949—1952 年湖南粮食大调运
    28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尹红群
  • 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进行了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 自上而下建立了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的民众动员,湖南粮食调运渐次展开。湖南粮食大调运产生的政策效果包括稳定物价、保证供给、支持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救济灾荒和出口创汇等;从更深层看,粮食大调运在构建党和政府与农民的新型关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21697425.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分歧与协调:佐藤内阁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选择
    12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志远
  • 亲台反华的日本佐藤内阁在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费尽心机,不仅是为台湾当局继存于联合国的“逆重要问题案”的始作俑者,甚至一度对美国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持“保留意见”。但随着尼克松访华计划的公布,视日美关系为日本对外关系核心的佐藤内阁迅速调整政策,公开与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图谋“两个中国”并存局面。佐藤内阁顽固追随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不仅遭到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对华关系的反对力量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使执政的自民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内部分歧越发难以调和,并最终导致佐藤内阁失
  • 摘要[ Word 1855917.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的多重探索
    6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唐仕春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
  • 摘要[ Word 16594703.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张春宇: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9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春宇
  •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经历了准备、起步与探索、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投资项目遍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为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非友好关系的塑造、对非洲直接投资保障机制的形成、投资模式的创新等都为全球国际经济合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当前,中国继续深化对非洲直接投资仍有诸多有利条件,前景光明,但要警惕个别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对中非合作的持续恶意攻击,并采取
  • 摘要[ Word 32803368.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连晨超:1970—1972年中英建交谈判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破产
    26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连晨超
  •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建立中英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谈判直到1970年才取得显著进展。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对美国态度的顾虑、在谈判中采取的刻意拖延和文本设陷策略、在台湾问题上的长期两面政策,导致了中英建交谈判的曲折多变。在重启建交谈判后将近两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最终使英国接受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最终宣告破产。
  • 摘要[ Word 15328287.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
    8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宣
  • 中国式现代化历经艰难起步、初步探索、正式开辟与深化拓展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现代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新征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遵循历史逻辑科学总结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化拓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重要原则、战略安排,是引领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不仅是为中华
  • 摘要[ Word 7681323.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28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效法欧美”“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和转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天生弊端,也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与体制障碍,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彻底改变世界面貌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19693238.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龚云: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29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龚云
  •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农业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奇迹,极大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正确对待资本等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最光彩夺目的篇章,系统总结其成就和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前进。
  • 摘要[ Word 30983678.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1949—1954年群众体育制度建设述论——以冬季体育运动为中心
    6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兆旭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了发展新民主主义体育的方向,牵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着力普及群众体育。为克服过度依赖赛会普及体育的局限,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发起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冬季体育运动,以期依靠体育组织的统筹领导,将体育运动日常化、规范化。虽然冬季体育运动推行的困难较多,无法一蹴而就,但其逐年完善,不仅提高了群众的体育参与度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为全面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做了准备。以冬季体育运动为代表的群众体育制度建设,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了群众路线
  • 摘要[ Word 6431389.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张璐:新中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探析
    24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璐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建设需要,急需培养工农干部,党和政府提出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1950年4月3日,新中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成立。该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教法、组织管理、学制等方面均有新的创举,培养了如郝建秀、杭佩兰等一批新工农青年干部,在全国同类学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为代表的工农速成中学教育的举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反映了党追求教育公平的决心和魄力,巩固了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同时也促进了新
  • 摘要[ Word 1483646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