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10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有威 陈 熙
- 三线建设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出于备战考虑,东部沿海城市不仅工厂大量内迁,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受到严格控制。三线建设为内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内地城市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层面,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渐与工业化脱钩,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三线建设是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新中国开启留学教育的历史考察
9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鹏 唐 静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着手考虑新形势下的留学教育问题。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建设需要,特别是在“一边倒”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新中国教育文化交流的首选对象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派遣了少量留苏学生,为后续大规模实施留学教育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国伊始,新中国率先和东欧五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成了交换留学生的协议,约定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1950 年9 月,新中国首批25 名留学生奔赴东欧五国;同年年底至1951 年年初,东欧五国3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邓小平和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中的合作
5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金 才
- 在1953 年10 月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中,邓小平和陈云进行了密切合作。在全国粮食紧急会议上,邓小平和陈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必要性,为这一政策的顺利出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政策开始实施后,邓小平和陈云在宣传教育、政治动员和部署落实等方面分别做了大量工作,共同推动了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在各地的顺利展开;面对粮食统购统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和陈云积极应对,通过完善政策,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陈云的从严治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方 涛
- 陈云的从严治党思想内涵丰富,他提出了“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各级党委和纪委负有重大责任”等一系列论述,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深入改进党的作风,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
|
|
- 从和平解放到离开新疆
5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 力 群
- 1949 年9 月15 日,我秘密抵达迪化后,接触了新疆的高层领导陶峙岳、包尔汉等人,并迅速和迪化各地下进步组织取得了联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排除了障碍。为了配合解放军驻防新疆,我请示中央后,同新疆三区临时负责人商谈,通过三区提供的农业生产盈余和向人民募捐等方式很快筹措到了粮食,并在抽调的民族军和工作团中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保证了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在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等职务期间,起草了《新疆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目前施政方针》;与王震和分局的同志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协商后确定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11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 力
- 1977 ~ 197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五次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如此高规格、高密度的劳模表彰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它源于拨乱反正、开启新征程的时代需要,为重整风气、激励民心、开拓新局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今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更要弘扬劳模精神,努力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以广东省“先走一步”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个案
51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谢 涛
- 作为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决策,广东省“先走一步”是中央与地方良性互动的成果。改革开放前夕,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针对广东省工作做出多次指示,作为对这些指示的回应,广东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向中央提出若干如何促进自身发展的举措,在此基础之上,中央最终形成让广东省“先走一步”的决策。为了尽快落实好这一决策,中央专门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省,帮助起草相关文件。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与地方互动不同的是,中央与广东省围绕“先走一步”所展开的互动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它不仅揭开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权力下放的序幕,在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中国百万大裁军及其历史地位
5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潘 宏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三次重大转变,在“向战”与“向和”的战略判断中,军队进行了10 次体制编制调整,不断优化军队结构,其中以1985 年百万大裁军最为世人所关注。这是一次在准确战略判断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切实呼应,是对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成功探索,是人民军队走向强军之路的必要准备,是一次致力于触及军事领导体制、聚焦战斗力的军事改革,为军队建设向“能打仗、打胜仗”标准聚焦积累了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再探
24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聂 文 婷
- 学界对于1955 年1 月15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已有不少成果涉及,但关于这一会议的细节研究则较少见到,且在已有成果中还存在着矛盾之处。这一决策的背景是苏联在国际社会承诺分享有关原子能和平利用经验后,中共中央经过深入讨论、准备才做出的,会议的核心决策是发展原子能事业,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并未悉数参加。深入探究这次会议的诸多“细节之谜”,对于准确阐释中国核事业决策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20世纪50年代的原子能宣传运动
6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勇 忠
- 1955 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之后,通过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原子能教育以及举办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原子能知识,为集中力量进行原子能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封锁、反禁运”斗争
6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 红
-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的封锁与禁运,新中国成功开展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陈云秉承不畏困难、直面挑战的斗争理念,巧妙利用西方国家对于封锁、禁运的分歧和利益冲突,审时度势,多策并举,为中国粉碎封锁、打破禁运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云采取的斗争策略不仅有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开展,更成为党和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宝贵思想财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20世纪50年代中期推行哈尔滨铁路稽核局监察工作经验述评
5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邬 思 源
-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国家监察机关在铁路系统及部分财经企业推广了哈尔滨铁路稽核局监察工作的经验,其主要特点是事先监督和垂直领导,目的在于寻求对原有的监察体制和工作方法的某些突破,服务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既是仿效也是突破苏联经验的一种尝试。这一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经验:采取局部试点、稳妥前进的方式,以避免引起工作中的混乱;既重视专门机关的监督,也重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抓住监察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5 页码:
|
|
|
|
|
|
- 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5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星 星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愈益凸显,成为国史、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国史、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等学科发展和创新的最重要内容。加强和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应努力拓宽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视野;准确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历史主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深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科学分析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拓展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领域。国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和深化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为坚持、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国史研究要重视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
4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 佳 木
-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由国内外敌对势力鼓吹和散布,以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否定革命、“告别革命”为核心,以伪造、篡改、歪曲、“恶搞”历史为手段的政治思潮。这股思潮在国史学领域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虚无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正义性、合理性、合法性;虚无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进步的伟大意义;虚无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一致性。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
- 略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
10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 力
- 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的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实践和探索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的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政府财政也由“建设型”向“公共型”转变;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大力推进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基础上的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改变了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融入经济全球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