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澳门特区“远交近融”发展战略的成功范例——中葡论坛建设述论
5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齐鹏飞、张玲蔚
- 澳门回归 20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葡论坛已成为澳门继续保持其作为祖国内地与葡语国家进行经济联系的“窗口、桥梁、国际通道”区位优势新的支撑点,成为澳门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进程,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助推力,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基础上发展稳定而深入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
- 摘要[ Word 43.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水域政区化:新中国水上民主改革的历史透视(1950~1955年)
7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黎心竹
-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社会的民主改革与治理工作逐渐提上日程。1950年至 1952年 11月,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了第一次水上民主改革,新中国水上基层组织的雏形基本形成。1952年 12月至 1955年,全国普遍开展了第二次水上民主改革,其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水域政区化建设。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目标贯穿于水上民主改革始终。水上民主改革根治了长期以来旧社会形成的水上社会诸多弊病,理顺了水上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了水上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水域政区化建设保证了水上民主改革深入进行,推动了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水上社会逐步纳入新中国行政管理体系
- 摘要[ Word 39.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1952~1953年江西省水上民主改革研究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任云仙
- 为了发展新中国航运事业,1952~1953年,全国进行了水上民主改革。江西省因地处长江中下游,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运业发达,成为这场改革的重点地区。江西省民船工作委员会对全省水上民主改革工作进行了统筹领导,镇压包括把头在内的反动势力,建立新的工作队伍,组建新的水上航运管理机构,并通过诉苦大会、忆苦思甜等方式团结了广大船民、船工。水上民主改革使水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将水上航运市场纳入计划经济体系,保证了航运工作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 摘要[ Word 37.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最大的政治”论断的演进、特点与价值
3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彬彬、马玉婕
- “最大的政治”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是通过凝练式话语统一思想、建构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梳理“最大的政治”论断的历史演进,阐释其特点与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最大的政治”论断的演进历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反映着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最大的政治”论断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论断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密切相关、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协调互动、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深度融合的特点。
- 摘要[ Word 35.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国际视域下新中国 7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3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肖?翔、廉?昌
- 经过 1949~197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1979~1997年工业外延式扩张、 1998~2011年重化工业重启到 2012~2019年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努力,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成为“世界工厂”。突破工业强国的技术封锁与围堵,实现技术与效率上的赶超成为中国未来工业升级的重点。从新中国 7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以得出一些历史启示:实现工业升级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又要发挥好有效市场的作用;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运用好大国优势,在开放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 摘要[ Word 92.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1958~1965年农田机电排灌事业的历史考察
3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冯兵兵、赵凌云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机电排灌事业得到逐步恢复与快速发展。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排灌机械数量和机电排灌面积急速增加,但同时也因发展速度过快而陷入困境。自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农田机电排灌事业逐步进入初步调整阶段,但机器质量偏低、技术力量匮乏、排灌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依旧存在。1962年底,全面调整农田机电排灌政策正式出台,农田机电排灌事业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新兴的电力排灌事业在此阶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 摘要[ Word 46.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中南区地方国营农场的建立与整顿
3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常明明
- 土地改革后,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发挥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的优越性,中南区各专区和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国营农场,它们是社会主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初期,地方国营农场在生产经营中存在诸多不足,但通过不断整顿、巩固,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不仅为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农副产品,而且通过向农民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 摘要[ Word 41.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电影如何下乡——新中国放映队体系的建立
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徐鹤涛
- 放映队在城乡的普遍设立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化部电影局的推动下,各地组织起第一批成建制的放映队。“一五”计划开始后,随着全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放映队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制度与资源保障,规模不断扩大,电影放映的覆盖范围大幅度提高。到 1957年,全国大部分县都设立了放映队,放映队体系基本建成。
- 摘要[ Word 58.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华侨华人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研究
5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张赛群
- 华侨华人是新中国公益事业的重要参与力量。新中国成立 70年来,华侨华人捐助中国公益事业经历了从试探、曲折与停滞到恢复、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等历史阶段。整体来看,华侨华人积极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的特征主要有:捐助时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捐助方式趋向常态化、持续化,捐助流向呈现出由传统侨乡向更多需求地分散、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捐助主体更加多元。华侨华人捐助新中国公益事业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复杂,既有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情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对祖(籍)国的强烈责任感、自身的经济实力、与新中国的经贸联系,也有党和政府
- 摘要[ Word 47.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备工作述论
5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王利中
-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在面临战争威胁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为保卫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战备规划,做了大量战备工作,如战备思想教育、武装建设、战备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等,开展了战备训练,这些战备工作对于巩固边防、安定内蒙古自治区局势以及知识青年再教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5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其战备工作随之结束。
- 摘要[ Word 44.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
|
|
- 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
6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孙?烈
- 摘要[ Word 14.0 KB ] 2019 Vol.26 No.6 页码: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