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线建设与四川省城市现代
5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明长
- 三线建设在四川省的全力推进,不仅使该省城市借此跃入国家工业化的主流进程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使其城市体系得以重塑。重工业城市快速崛起,成为四川省城市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一城市新体系,既对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又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历史演进
13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维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历史演进不仅表现为文本的修改和完善,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法律手段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整合规范、塑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制度安排。1950 年《婚姻法》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运用法律手段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整合,破除旧式婚姻制度、建立和推行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制度安排;1980年《婚姻法》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新的整合和规范;2001 年《婚姻法》是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婚姻家庭出现一系列新问题的回应,也是新世纪之初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法律委员会研
4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金燕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法律委员会是设立在政务院内部,指导与联系政法机关、承担特定历史任务的过渡性机构。从1949 年成立到1954 年被撤销,政治法律委员会在新中国国家法制与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政治法律委员会对当代中国政法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树立的政法工作逻辑与理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
4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早霞 张博强
- 在1959 年西藏叛乱前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时报》有200 余篇文章对中国西藏进行了报道,这些文章包括对西藏叛乱事件本身的报道、相关国家与地区反应的报道以及联合国如何插手“西藏问题”的报道等。这些报道内容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充分反映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计划生育运动述
3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凛然
- 20 世纪60 年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等原因,北京市开展了一场计划生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北京市建立了逐级的计划生育组织,发现并培训了宣传骨干,同时进行了经常、深入和细致的宣传工作,初步形成了计划生育器具销售和医疗技术网络。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次实践,这场运动延缓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尽管运动未能持续进行,但却使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奠定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研
3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薇 丁建定
- 鉴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变化,从20 世纪末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提出到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服务方式不断增加,服务资源显著扩展。目前,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已经开始出现,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依据。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缅边界谈判的影响
6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关培凤
- 中缅边界问题是19 世纪英国征服缅甸后不断蚕食中国西南边疆领土造成的。中缅双方虽在1956 年底曾就边界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达成了一致,但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却持续到1960年初。1959 年8 月和10 月中印边界先后发生的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使中国加快了与缅甸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但同时也对缅甸尽快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立场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最终,由于中国的积极努力,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美国尼克松政府对华核军控政策评
4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詹 欣
- 尼克松上台之后,为改变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开始转变传统的对华遏制政策,与中国接触以制衡苏联。面对一个刚刚拥有核武器且不断发展的中国,尼克松政府选择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方法,包括就核武器安全保护问题与中国进行信息交流、建立中美热线和达成一个中美双方互不使用武力的协议等,试图把中国纳入到国际核军控体系之中并限制其核力量,借以维护其霸主地位。然而,中美核军控对话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1 页码:
|
|
|
|
- 政务院工作中的周恩来与邓小平
3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应旺
-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2 年7 月,周恩来推荐邓小平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从8 月邓小平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并在周恩来出访苏联期间代理总理职务,至1954 年9 月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这是国家经济、政治和领导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两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同周恩来一起负责政务院的全面工作。面对复杂的局面,他们相互支持、默契配合,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刘少奇与1962年经济大调整
4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志强
- 1962 年国民经济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为了扭转经济形势的恶化,刘少奇与其他中央领导协同一致、密切配合、果断决策、周密组织,确定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和任务;决定恢复中央财经小组,具体负责调整工作;调整了1962 年国民经济计划,为经济形势的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陈云重视学习论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
3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申富强 胡 静
- 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走在时代的前列,实现执政理想。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一贯重视加强学习,并通过全党的学习来带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陈云是一个典范,他关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所包含的科学内涵;他提出的学习的重点内容、方法、态度以及学习的基本原则所体现出的历史和时代价值;他对于学习与执政党地位关系的认识,都闪烁着深邃的历史智慧,并对今天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后的对外宣示与国际反
8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聂文婷
- 1964 年10 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成功试爆,引起了世人关注。当日,中国便向世界主动公开了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和《新闻公报》等阐明了中国核试验的目的,并对中国掌握核武器后所要履行的国际义务做出郑重承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对外宣示,主动规避了国际舆论的不利反响,凸显了中国掌握原子弹技术的战略意义,树立了核国家通过核战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辉典范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海外“保钓运动”缘起研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帅
- 要]1970 年中国留美学生发起的海外“保钓运动”是中国民间“保钓运动”的开端。海外“保钓运动”在美国兴起并扩展到世界各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兴起与发展是当时冷战国际环境、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国家与地区关系、留美学生个人经历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维护的应
4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静
- 20 世纪70 年代,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为利益驱使,企图抢占瓜分中国西沙、南沙群岛岛礁,造成南海局势混乱。台湾当局不仅严正指出西沙、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台湾学者还对南海的历史与法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事实证明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有着确凿的历史和法律依据。然而,受冷战格局的影响,台湾当局在南海地区并没有充分展开行动,限制了捍卫南海权益的力度。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新中国救灾方针演变考
4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蒋积伟
- 救灾方针关系到救灾工作的发展方向、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救灾方针。从其基本脉络来看,救灾方针不断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新救灾方针体现了一种官民有序互动、科学分工、以人为本的现代救灾理念。但总体来看,在新的方针指导下,救灾社会化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1949~1978年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历史评
12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高林
- 当前一股修改现代史、否定计划经济时期建设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风气抬头。一些人认为1949 ~1978 年中国出现了“社会的全面大倒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停滞,甚至赶不上民国时期,这种割裂历史的言论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地说,1949 ~ 1978 年中国居民虽然物质生活提高缓慢,但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超过了民国时期;人民物质生活的滞后换来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大跃进”期间制药行业的“超声波化”运
4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程 胡化凯
- 在“大跃进”期间,中国制药行业曾在“超声波化”运动中大量制造土超声器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从技术的角度看,单个项目没有取得成效是因为没有同时符合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的要求,而整个行业的运动没有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虚假浮夸,而是一系列技术政策的失误。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韩国“官民分离”政策初探
4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林圣爱
- 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中韩两国在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对峙,经济上隔绝。直到1978 年12 月18 日,由韩国政府提议经中国政府反复考虑,两国才实现了中国朝鲜族居民访韩的“探亲交流”,中国对韩国的“官民分离”政策正是在“探亲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后,中韩逐渐实现了体育、学术等领域的“民间交流”。“官民分离”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促成中韩建交,但却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
- 论里根政府时期的中美战略关
6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 磊
- 里根上台执政后决定与中国建立战略联系,以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中美两国实现了高层互访以及武器出售、高技术转让等军事交流,形成了联合抵制苏联扩张的合作关系。但由于1989 年东欧剧变、苏联威胁逐渐消失等冷战形势的变化,加之中美间固有的台湾问题、意识形态等矛盾,导致两国战略联系在1989 年因为一个政治导火索而走向终结,中美关系跌入低谷。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