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缘起与中国和印尼的关
    4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小欣
  • 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尼西亚于1963 年在雅加达举办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在现代国际体育史以及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冷战时期中国和印尼关系强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打破了西方对国际体育赛事主导权的垄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同时为争取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英资银行清理过程的历史考
    4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佩玉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展开,外商银行作为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集中体现,其停闭成为历史必然。上海英资银行的清理过程比较复杂,从中国政府的策略来看,经历了从管理、利用到限制、清理的过程,而从英资银行角度而言,则有一个从观望到撤退的转变。1953 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国家明确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列为社会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最终对英资银行采用了对价转让的清理方式,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1949~1966年河北省专区专署的“财政
    4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侯桂红
  • 1949 ~1966 年,伴随专区专署的性质(地位)虚—实—虚的变化,河北省专区专署的“财政”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949 ~ 1957 年为财务时期,经费支出以工作人员的薪资、公务费为主体,经费收入形式包括省政府的坐支、返还、统一汇拨、现金专款补助等。1958 ~ 1966 年为财政时期,专区专署具有与其他地方政府相同的收支结构。专区专署财务、财政的变化体现了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由高度集权型逐步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放权型转变的过程,折射出国家主导型现代化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利弊。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1965年四川广元对三线建设的支
    5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崔一楠  李群山
  • 1965 年,广元因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四川省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一大批三线建设项目落户广元。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广元人民掀起了支援三线建设的高潮,支援工作主要涉及建材生产、蔬菜供应、组织劳动力及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四个方面。广元对三线建设的支援工作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2 页码:
  • 邓小平对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 大 华
  • “超英赶美”思想、四个现代化思想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赶超”思想、现代化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并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邓小平与中美科技合作的开展(1977~1979年)
    7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静
  • 粉碎“四人帮”后,现代化重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学习、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中美两国未建交的政治状态限制了科技合作的开展。就职之初,美国总统卡特对两国贸易的关注超过了关系正常化,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则始终坚持优先与建交国家发展贸易。1978 年,随着中国大举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将中美贸易同政治关系“挂钩”的策略作用显现:受科技合作潜藏的商贸利润刺激,卡特最终决定,在两国建交谈判的同时开展科技合作。1979 年1 月31 日,邓小平与卡特签署两国政府间第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2年)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 鞍 钢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大大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村为主的大国向城市化的国家转型,农村向城市、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型,并出现了大规模加快转型的趋势。在21 世纪上半叶,中国农业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中国成立后60 年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旧年画改造
    8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洪 河
  • 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遍存在于广大城乡的旧年画的内容已不适宜于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执政理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将民众广为熟知的旧年画改造纳入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轨道,颁布了一系列改造旧年画的政策法令,领导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新年画创作运动,不仅成功地清除了旧年画中封建迷信的毒素,完成了对旧年画的革命性转变,而且使年画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新民主主义思想及人民民主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促使广大的艺术家们完成了合乎现实政治和社会道德要求的思想转变,同时促进了新的时代背景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竞赛大潮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4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 国 友
  • “大跃进”运动是20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和平竞赛大潮涌入中国的一股支流,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股大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尽早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迅速奠定社会主义强大物质基础而发动的一场“冒进”式运动。这一运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其经验与教训却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提供了借鉴。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毛泽东与资源综合利用
    4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 轶 杰
  •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对水利、煤炭和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毛泽东的“综合利用”思想来源于中国工业化的实践,反映了实践的客观需求,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和组成部分。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1949~1958年中印边界纠纷及其处理
    5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 红 英
  • 新中国成立后,尼赫鲁在总体上确立了对华和平共处政策,但在中印边界地区延续了英印政府的蚕食政策,加快了渗透和控制,中印边界纠纷由此出现。在1958 年印度公开边界争议前,中印双方都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处理方式,中印边界地区的和平局面得以维系。但是,这实质上是中印两国回避矛盾和冲突的结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界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西藏叛乱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达赖喇嘛秘密通信探析
    4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 永 虎
  • 美国近年来解密的外交文件显示,1959 年西藏叛乱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达赖喇嘛进行了频繁的书信联络。这些信件作为原始史料,一方面客观真实地见证了达赖集团在国外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美国在幕后支持达赖集团策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历史真相。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蒋廷黻与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入会案”
    4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傅  敏
  • 1961 年,台湾当局陷入阻止蒙古入会还是确保联合国席位的两难境地。为确保“缓议案”续用,蒋廷黻建议台湾当局尽可能避免否决“蒙古入会案”,以免法非集团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报复”台湾,这一建议未被采纳。5 月,蒋廷黻积极呼吁台湾当局正视阻止蒙古入会必牵连毛里塔尼亚不能入会的现实。台湾当局最终授权蒋廷黻在阻止蒙古入会的前提下,对“蒙古入会案”灵活投票。恰于此时,法非集团向台湾当局频频施压,要求其放弃阻止蒙古入会。蒋廷黻与法非集团交涉无果,遂向台湾当局示警,若阻止蒙古入会,势必影响联合国席位。台湾当局初未采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户收支结构研究
    5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常 明 明
  • 20 世纪50 年代前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户的收入水平趋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支出也不断提高。在农户的收入结构中,农副业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农户还利用农闲时节开展货运、出雇等贴补家用。农产品的出售收入是农户现金收入最大的来源。在农户支出结构中,尽管生活性开支占了绝大比重,生产性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生产性消费也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总体来看,当时农户的消费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国家出台统购统销政策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加速,因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1949~1953年上海市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制度变革
    7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忠 民
  • 1949 年下半年起至1953 年9 月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这一阶段,上海市公私合营企业的制度变革与此后扩展公私合营及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私营企业制度形式的变革、合营企业股权界定不甚清晰、企业治理结构实际采用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差异化的剩余分配等方面。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关于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再认识
    5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储 著 武
  • 20 世纪50 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开端时期。学界提出了科学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初步探讨了相关理论问题,具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意识,并编写、出版了初步成果,但过于强调国史研究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编辑出版的教材、讲义等学术性和科学性不足。尽管影响较小,但应当肯定当时的史学工作者们所做的学术努力。
  • 摘要[ Word 0.0 KB ] 2014 Vol.21 No.3 页码: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