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 世纪 50 年代工会问题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佘 君 高正礼
- 20 世纪 50 年代,针对全国各地工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对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工会的功能、地位、任务、工作方式及其同党和政府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思考,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会工作机制,既取得了成绩,也发生了波折。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公营企业是否适用“公私兼顾”原则、公营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和政府是否存在不同的具体立场、工会与执政党的关系、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关系、工会的基本任务是生产还是福利等问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论争。论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中国化
- 摘要[ Word 43.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大对中国现代化目标和步骤的探索
3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亚?光
-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二届全国人大宣布要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三届全国人大再次宣布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并为此提出两步设想;四届全国人大重申分两步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且明确和集中地指明了两步设想的时间要求。
- 摘要[ Word 25.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进
3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安?全
-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之前唯一一次较为集中讨论经济体制问题的中央全会。全会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提出和讨论了经济体制改进议题,基本通过了三个经济体制改进的实施方案。全会闭幕后不久,经济体制改进正式展开,这表明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调整、改革和完善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特殊的历史地位。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进的探讨和决策,是中共中央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后第一次讨论经济体制改进问题,是把中共八大前后开始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转化为体制改进行动的首次尝试
- 摘要[ Word 38.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历史演进
4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维?芳
- 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直接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就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而言,主要表现在:选拔任用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前提下,注重干部工作实绩的内涵不断丰富;选拔路径和程序实现了从“关门选拔”到“公开选拔”、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相关监督渠道日益多元,规章日益完善。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也折射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 摘要[ Word 37.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演进及特点
32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天?华
-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演进大致分为:体制变迁带动、项目开发推进、八七扶贫攻坚、重点扶持特困地区和脱贫攻坚决胜五个阶段。其特点表现在政策的演进始终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政策的选择凸显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差异性,差别化政策展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政策的发展趋向全方位、多维度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演进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意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
- 摘要[ Word 35.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1957~1965 年河北省城市社会救助研究
2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冬梅 邓 莎
- 1957~1965 年河北省各城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贫困群体。囿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基本依据绝对贫困标准将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多子女或因病不能劳动的贫困者、精简职工及其家属、四类分子及在押犯家属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政府救助分为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精神病人等的院内救助和对城市贫民、残疾人等的院外救助。此时期政府对城市社会救助的管理,尽管曾发生过偏差,但总的趋向是更加规范和细化;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基本保障了困难人群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救助的一些政策、措施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 摘要[ Word 47.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理在新疆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侨民问题的经过
4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顿?时?春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在新疆的巴基斯坦侨民和阿富汗侨民的政策几经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大多数巴基斯坦侨民和阿富汗侨民为中外混血儿,持有效国籍证件者少,且愿意加入中国国籍,中国政府采取了争取他们自愿加入中国国籍的政策。三大改造后直到 1959 年底,部分“入籍外侨”要求退籍,中国与巴基斯坦政府关于外侨问题发生分歧,对此,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教育和挽留的政策。1960 年后,为改变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孤立局面,中国政府开始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国协商解决外侨问题。
- 摘要[ Word 33.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巴基斯坦政府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及其变化
3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红?英
- 中印边界冲突对南亚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巴基斯坦选择走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和与中国建立事实上的战略合作关系。实际上,巴基斯坦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经历了从联印制华到联华反印的转变,这一变化是巴基斯坦在外交困境之下的现实主义选择,也体现了巴基斯坦对中国的认同和信任。这些认同和信任正是巴基斯坦走向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
- 摘要[ Word 39.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究竟多少人——对《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一处史实的考订
3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储?著?武
- 1956 年 1 月 14 日,周恩来总理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所做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人数表述为 51 人,与 1955 年 6 月学部成立时国务院公布的 61 人不符。很明显,报告对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人数的记述存在着不准确的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各种文献选编者沿袭了 50 年代报告不准确的表述。尽管这一失误不会影响报告的重要历史意义,但还是应将其纠正过来。
- 摘要[ Word 31.0 KB ] 2017 Vol.24 No.1 页码:
|
|
|
|
- 1949 ~1989 年《人民日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析
4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瑾 文世芳
- 虚无主义概念传入中国后,演化出几种不同类型,主要有:否定一切、消极颓废的虚无主义;以世界主义面目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否定民族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在虚无主义的基础上,1974 年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被提出,1979 年陈云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历史虚无主义,1983 年有人从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如何正确评价党的领袖的角度提出邓小平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989 年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概念演化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
- 摘要[ Word 39.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
|
- 第一次全国普选运动中的妇女发动
4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致?森
- 第一次全国普选运动开始后,有的试点地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认真发动妇女,保证了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出的代表也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有的试点地区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把妇女吸引到普选工作中来,因而这些地区妇女参加普选的比例很低,普选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权的实现。发现上述问题后,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将发动妇女参选列入工作计划、多方位宣传动员妇女参选、帮助妇女克服参加选举大会的困难等。由于措施有
- 摘要[ Word 36.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
|
- “一五”计划与洛阳工业基地建设
8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一?平
-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有 6 项安排在洛阳,洛阳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洛阳工业基地的建立,既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也对国家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改变了国家机械工业的布局,带动了地方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洛阳工业基地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中央主导下的经济开发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党员干部和工人的团结与艰苦创业的主人翁精神是事业成功之本;学习模仿、消化吸收是自力更生和改革创新的基础;干部、科技人员的培养
- 摘要[ Word 39.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
|
- 20 世纪 60 年代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关于“部院合并”问题的探讨
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姬?文?波
- 1960 年底,为加速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经中央批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集中组建了国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国防工业部门陆续建立了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科研试制与工业生产的矛盾不断出现。1962 年,国防工业部门的领导提出了“部院合并”的建议,由此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部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部院合并”成为一个周期性反复的问题,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摘要[ Word 48.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
|
- 1965 年来沪越南留学生考述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德军 杨健璎
- 自 1965 年初春,越南战争持续升级。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越南民主共和国决定派遣三千余名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政府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克服诸多困难接受并妥善安置了来华越南留学生,有力地支援了越南的抗美斗争。但冷战背景下开展的高等教育援助,注定其价值取向不只是一种文化交流,更兼具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考量。其后不久 ,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这些越南留学生在上海的学习被迫戛然而止。
- 摘要[ Word 0.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
|
- 新时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以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突破口
3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殷?瑞?航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徐徐拉开了序幕。作为这一时期最为活跃的改革主体——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既具有文化体制改革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从 1978 年开始的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首先从调整布局、裁减冗员开始;随着 1983 年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引入,改革深入到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权的层次;1988 年后,进一步在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上引入了“双轨制”,为文化体制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初步注入了市场因素。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实践,为现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摘要[ Word 37.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
|
- 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研究的几个问题
4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泽?学
- 学术界对“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研究中,关于这一方针提出的时间及方针是何时公开提出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是否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提出时间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经过梳理史实,“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是周恩来 1954 年 12 月初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提出的;在党内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刘少奇,在国际会议场合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郭沫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并未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但他在与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中表达过中国和平解放台湾的立场;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周恩来于 1955 年 12 月
- 摘要[ Word 40.0 KB ] 2017 Vol.24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