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期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6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元 青 岳婷婷
- 新时期以来,伴随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不断变化与留学政策的发展演变,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快速发展(1978~1988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 年)、深入发展与繁荣(1998~2014 年)三个发展阶段。中美建交后,美国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中国留美生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群体之一。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教育呈现出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市的儿童保育事业
5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利 娟
-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国家的主导与支持下,天津市各类儿童保育机构得以广泛建立和不断完善,并通过培养保育工作者、调剂儿童饮食和健全卫生保健制度,达到逐渐提高儿童保育质量的目的。天津市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儿童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广大妇女,使她们能够走出家庭,参加国家建设。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的重要实践,增强了广大妇女的社会认知和政治认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1965年中央军委作战会议风波的来龙去脉
7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 瑶
- 《罗瑞卿案》一书全文披露了《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问题的报告》,并将其中关于1965 年作战会议的段落摘入《毛泽东、林彪与罗瑞卿关系大事辑要》。在作战会议期间,发生了林彪禁止罗瑞卿做总结发言的风波。其远因是毛泽东否定了林彪提出的“北顶南放”战略方针;近因是罗瑞卿在作战会议上批评作战部一份材料时无意间触怒了林彪。《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问题的报告》中说中将以上干部评级定薪未通过林彪,责任全在叶群;而“弹打不飞,棒打不散,我罗瑞卿死了烧成骨灰,都忠实于林彪同志”这句话则是叶群的编造。林彪、叶群和邱会作说罗瑞卿“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集体生产组: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北盐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6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 倩 倩
-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下,淮北盐场打破了一家一户一份滩的分散式生产,组织和推广了集体生产组,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集体生产组强调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工资以及劳动制度的统一管理和分配,是对盐滩土地国有化的一个有力补充,在盐滩所有制发生变化的同时,迅速实现了盐滩使用权由个体盐民向国家的转交。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一五”计划与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
9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利 中
-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有6 项安排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包钢为主体的包头工业基地。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冶金、电力、煤炭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也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北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包头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
- 邓小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长期红利
4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鞍钢
-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战略抉择,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于教育现实状况的认知和判断均对教育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就邓小平个人而言,他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办法曾先后做过两次重要决策:第一次是1966 年6 月13 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与刘少奇一起做出了推迟进行高等学校招生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决定。第二次是1977 年9 月,邓小平力排众议,提出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第二次决策不但产生了长期的人力资本红利,还深刻地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历史地位
5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 艳 王 涛
- 在全面拨乱反正的背景下,理论工作务虚会第一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但是会议期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引起中共中央的注意,加之社会上出现的错误思潮,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四个坚持”。这个报告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和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引起热烈讨论,各地也很快掀起了一场贯彻学习四项基本原则、进行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的热潮。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1959~1962年各民主党派的“神仙会”述论
6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桂 华
- “ 神仙会”原是中共在党内进行的一种相对务虚的会议形式。1959年年底,“神仙会”被引入中共对工商界和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中,此后逐步扩展至统战工作的诸多领域,对调整中共与各统一战线对象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探索性尝试。1962 年以后,“神仙会”最终停止并被污名化,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恢复声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国债恢复发行以来管理改革的回顾及评价
4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汤林闽 汪德华
- 国债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管理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债自1981 年恢复发行起至1994 年分税制改革之前基本处于恢复阶段,改革的重心以制度重建和调整为主,主要包括发行管理和流通管理。1993 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正式颁布后,分税制改革开始实施,国债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对中央财政赤字弥补方式和对国债使用、发行、结构、流通等环节的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财政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定位,由此开启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进程。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7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 入 坤
- 中国的人口流动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并非死水一潭。当时的人口流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前者时间短、规模大;后者基本上发生于农闲时间,某些时期规模相当大。尽管人口移动的终极原因是经济的利害关系,但是经济建设刺激的人口流动并非主流。政策、灾荒、历史习惯和其他政治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户籍制度包括人口流动管理的内容,然而,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政策措施是在20 世纪60 年代逐步形成的,户籍制度并不是二元社会形成的主因。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1949~1952年上海市的识字教育
6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 丽 萍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对成人识字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全国各地都开展了识字教育活动。上海市作为全国人口密集度和社会复杂程度较高的城市,其识字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上海市的识字教育采取了政府主导、民间力量深度参与的“以民教民”方式,最终形成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群众性识字教育活动。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政策的历史考察——以四川省为中心
62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玲
-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1950 年8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中央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原则。作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大省的四川,其做法和经验非常具有代表性。四川省通过加强中医政策教育、开展中医进修、将中医纳入国家卫生行政体制、推动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有了较大的提升,不仅对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
- 印尼首届阿里内阁对华政策调整与两国关系
5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小 欣
- 在1953 年8 月至1955 年7 月阿里首次组阁执政时期,印尼政府对其对华外交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通过选派驻华大使、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开展两国外交会谈、协商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实现对华访问等重大外交工作,促进了两国关系发展。随着阿里内阁时期印尼对华政策的调整,中国也做出积极反应,不仅重新选派了驻印尼大使,而且周恩来还应邀访问印尼并出席了第一次亚非会议,期间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就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达成共识,同时中国正式提出支持印尼收复西伊里安,为朝鲜战争后改善两国关系以及中国与亚洲邻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起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亚洲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
7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杨
-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成为中美文化冷战对抗的核心区域。一方面,香港本地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学生普遍升学困难,许多青年转向内地求学,这对美国的亚洲政策构成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一批中国知识分子迁往香港,又给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外围组织,亚洲基金会将目标对准了香港的中文高等教育,试图将华人知识分子和学生拉入“自由阵营”。美国的冷战战略和亚洲基金会的活动客观上促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建,并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形制与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美国国会干涉中国香港事务的历史考察
4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 永 虎
- 美国国会染指中国香港事务的主要方式包括立法活动和非立法活动。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1992 年美国—香港政策法》和《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等相关立法干涉香港政改和选举制度;要求美国行政部门对华施压,干涉香港人权事务;资助涉港非政府组织等等。非立法活动包括:以举行涉港听证会、发布相关委员会涉港报告等方式干涉香港事务;声援非法“占中”等活动。美国国会的涉港活动对中美关系和香港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10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汪振友 齐鹏飞
- 20 世纪60 年代初,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以往一直保持平静的边境地区也开始出现紧张局势。有鉴于此,中方主动提出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边界争端,却被苏方拒绝。一直到1964 年年初赫鲁晓夫发起新一轮的“和平攻势”后,苏方才接受中方建议,开始第一轮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在中苏意识形态论战、两国边界问题的历史纠葛、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最终也未能签订任何协议,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不过,在两国交恶的情况下,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所取得的经验为两国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奠定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2 页码:
|
|
- 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
5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 佳 木
- 陈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都是重要成员,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中都凝聚着陈云的贡献。只要把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放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这一思想是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既要积极推动又要稳步前进的思想,是既要搞活微观又要管好宏观的思想,是既要看到消极现象不可避免又要对消极现象坚决克服、严加限制的思想。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陈云关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
7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俊 马广见
-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陈云一贯重视党的纪律建设,并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强调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就会亡党亡国;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必须无条件遵守;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必须坚决维护中共中央的权威;加强纪律教育特别重要,党员要自觉接受监督。重温和回顾这些论述,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